每一瞬轉念都是鏡頭,我們在不斷離開中看見可能
1.對書名,多一點感覺
暑期班是共讀課。想要好好閱讀,就得學會糾纏在文字裡,對字多一點感覺,對書多一點感覺,對書多名一點感覺,最後才能對寫作多一點感覺、對生活多一點感覺。為了強化這種對字、對書名、對每一本書的多層次感覺的豐厚,剛開學,白板上的板書只有兩行:「鏡頭中的詞境」和「離開你的每一次準備」,讓孩子們自由聯想,這兩本書,究竟主題是在表現甚麼的書?
閱讀「鏡頭中的詞境」,關鍵字是「鏡頭」和「詞」。鏡頭是由一組凹凸玻璃組成用來攝取景物的儀器,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以至於透過攝影機或放映機形成的影像,甚至延伸到表現在網路或實體媒介的「凝視」,都成為關於「鏡頭」的涵涉和延伸,尤其到了現代社會,手機照片、雲端社群和電視電影的直接聯想,覆蓋了大部分孩子們的記憶,最後,常識、文化、價值、信仰和社群期望形成的「意識形態」,也變成我們看待世界的鏡頭;在這些龐大的背景印象背後,「詞」就成為一種心情的抒發和保留。
閱讀「離開你的每一次準備」,孩子們在意的兩個重點,是要放在「離開你」?還是「每一次準備」。「離開你」有一種被大環境牽著走、被動的悵惘;「每一次準備」則回扣到自己的主動決定和堅持,隨著理解的游離,也就呈現了各自的想像和展現。
讓孩子們想像一下,《鏡頭中的詞境》Vs.《離開你的每一次準備》,究竟是兩本怎樣的書呢?
孩子們自然地從生活、家庭、學校,到成長後越來越大的世界,提出並置對照組,上台發表:
1. 為寶寶出生時紀錄一切的「Baby書」Vs.陪伴阿公阿嬤,直到記憶慢慢流失的「遺忘之書」、「告別之書」。
2. 每一次學習,面對老師下課前的叮嚀與整理Vs.和家人的分別,讓世界閱越大的摸索
3. 極為靜態的,下圍棋前的心情,對應人間難題的每一種瞬間思索,特寫後直到學會面對Vs.相對動態的飛翔和流動,一個又一個背包的故事。
4. 未來的張望,看見更大的世界Vs.過去的整理,告別每一場時空、每一段人事。
5. 獨立的自己,自由的飛翔Vs.在戀愛中慢慢失去自我,無數的傷痛和成長。
2.對世界,多一點感覺
時代進化後,「實用書」和「元宇宙」,也成為鏡頭凝視和離開的準備:
6. 第一次玩玩具,每一瞬間都新奇的記憶鏡頭,對有趣好玩的新生活,張望與計畫Vs.學會整理玩具才離開,對生活的整理之術。
7. 第一次加入遊戲的新人心情技術指導Vs.下線前面對挽留和成敗的各方面情緒和技術攻略。
8. 專注學習、適應,選擇Avatar虛擬化身Vs.離開現實、化為虛擬的空虛;或者是離開虛擬、回到現實的失落。
9. 安全時的不受限人生Vs.危機時的當下生活。
隨著這些討論,慢慢地,孩子們會集中在疫情後的這幾年:
10. 陳時中的記者會紀錄,珍貴鏡頭大整理Vs.平凡人的回憶錄,值得珍惜的每一天。
11. 線上課的截圖Vs.實體課的珍惜
12. 居隔,封城,移動不易,只能用「虛擬鏡頭」紀錄心情Vs.疫情中的離別,我們不再確定,「明天」和「意外」的賽跑,到底那一個先抵達?
事實上,《鏡頭中的詞境》是遠在1993年,秋芳老師帶著一大疊讀詞筆記和詞選規劃,跟著攝影師,一邊旅行、一邊流動在天涯海角找景的唯美散文寫真集,所有的回顧和整理,都收藏在〈裁一段錦繡回去〉https://mypaper.pchome.com.tw/hi5877/post/1368599699 。
《離開你的每一次準備》,則是依雯老師在2022年7月熱呼呼剛接生出來的新書寶寶。我們可以在後記裡,看到創作的各種因緣https://mypaper.pchome.com.tw/hilde0301/post/1381170588。
在創作世界裡,每一瞬轉念,都是無限的鏡頭,我們就在不斷地離開又靠近中,看見更多可能。
上一篇:我們都是一本書
下一篇:適應未來!揮灑出自己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