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音樂專欄:愛讓人充滿力量
暑假買了一本書,喜歡得不得了,每天睡前要翻一翻它,去旅行的時候也要帶著它,把它打開或闔起來總會小心翼翼,心中的思緒不停圍繞著裡面的內容。不知道你/妳也有這樣的經驗嗎?當我們喜愛上一個人、物或一件事時,常常就會感到充滿力量,就算遭遇阻撓也會想盡辦法看到它、保護它。
如果說有哪一部音樂作品把這種「愛」的力量表現到最強烈、最極致的程度,作曲家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這齣劇改編自中世紀傳說,描述愛爾蘭公主伊索德在照顧受傷的騎士崔斯坦時愛上了他,雖然她很快就發現崔斯坦是殺掉未婚夫的仇人,但她始終無法下定決心報仇。後來當崔斯坦康復回到他效忠的康瓦爾宮廷(英格蘭西南方),建議國王迎娶伊索德後,伊索德難過地命侍女準備好毒藥,希望和崔斯坦同歸於盡,但劇情的轉折就在此處:侍女將毒藥換成了「愛之藥」,這使得伊索德與崔斯坦再也不能分開了。然而,一旦崔斯坦對伊索德的感情越強烈,也就代表他背叛國王的程度越深,最後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戀情被國王發現,崔斯坦受到康瓦爾朝臣刺殺。他帶著重傷回到故鄉布列塔尼休養,一直在等待伊索德前來探望,當伊索德終於到達時,崔斯坦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伊索德最後也在悲痛中闔上雙眼,跟隨崔斯坦的靈魂離開。
面對這則情感濃烈的故事,華格納一開始寫出的〈序曲〉聽起來就充滿掙扎。樂曲的第一個音到第二個音,是一個向上大跳的進行(例曲一:0”02~0”06),然而,就在音樂聽起來要越來越強時,接下去的樂聲卻是一連串往下垂落的半音階(0”06~0”12),心情瞬間變得猶豫。這個突然的轉折,為的就是要呈現伊索德原本想要向崔斯坦報仇,最後卻又不忍心放下刀子的處境。隨後這個停留的和弦暗示著故事可能會出現意料外的結局(例曲一:0”12),因為根據樂理規則,它接下去可能會變成大調,也可能會變成小調,這種不明朗的狀況就好像一個人很困惑,覺得自己命運未卜。唯一能確定的是,主角的愛會越來越強烈,就像雙簧管吹奏出的半音階慢慢往上升起(例曲一:0”12~0”24),果然,樂曲很快就醞釀出了壯闊如大海湧動的聲響。
還有一首同樣重要的「主題曲」是劇終伊索德離世前所唱出的詠嘆調——〈愛之死〉(例曲二:7”52開始)。她在這裡唱的歌詞是:「他笑起來多麼溫柔恬靜,他的眼神多麼開心——各位朋友,你們看到了嗎?」這裡的音樂線條像一雙撫慰人心的手,緩慢地上下起伏,伊索德此時抱著崔斯坦歌唱,流露出「愛」與「死亡」糾纏在一起的複雜情緒。然後音樂從這樣寧靜的聲音,慢慢越來越豐富,隨後會聽見從單簧管開始,木管聲部輪流吹奏出一句句像火花跳躍般的音型(例曲二:9”52~10”22),這些音群代表了「昇華」,意思是他們的愛最終克服了一切,終於能在另一個世界相守相依。樂曲最末,我們會再次聽見〈序曲〉開始的不穩定和弦(例曲二:13”56),華格納這次總算決定要進行到大調,整個音樂忽然變得燦爛明亮,為兩人的愛情鋪陳出閃閃發亮的背景(例曲二:14”11)。
樂劇
華格納希望自己的舞台創作比過去的歌劇更著重整體性,所以音樂、劇本、服裝、道具、場地等,全部都由他自己設計。他特別發明「樂劇」這個字,就是要用來稱呼他筆下這類新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