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文創職人2:好夢幻啊!大自然的詩在邀約……
孩子們寫作,必須從經營一個又一個畫面開始,大自然,是最棒的選材。只可惜,我們的生活,離大自然越來越遠,所以,每一天每一個瞬間,很喜歡聽孩子們反覆掏挖著大自然經驗,像在記憶深河哩,垂釣新鮮的風、閃耀著光澤的形影。
回到大自然,世界就會變得天寬地闊,我們的歡喜悲哀,也都成為微細浮塵,緩緩飄飛游移、慢慢消失散逸,只剩下風、雲、陽光、溫度、呼、吸……
〈《詩經》公園園長〉☆李秉叡,中壢國小五年級
有很多人想要文武雙全,但只要運動,就忘記寫作,寫作時又忘記運動,這樣,就要到我的詩經公園了!首先就要從人人都可以做的運動----散步開始了。
現代人散步時,大家都在抓寶,該怎麼讓人們注意環境?地板可以製作成石頭路,會因刺痛而小心,這樣就可以看到雎鳩在天空飛翔,聽到蟲的叫聲,在這個夢境般的公園,應該會願意停下腳步,細細聆聽吧?
我還設了一個大草皮,讓人們在草地滾來滾去,享受陽光,可以放一個雞住的房子,感受到「雞棲於塒」的樣子,公園裡有涼亭,裡面放酒,讓嘉賓滿足,開鑿一座湖,讓人們體驗「宛在水中央」。現代人步調快,到了詩經公園,可以學會細細聆聽週遭環境,感受自然的風貌,甚至用心靈學會詩經。我不想在公園裡寫詩、刻字,只求人們感覺美與風雅。
以前,我只知道公園能運動,不知道公園裡還有《詩經》。有人還在煩惱如何文武雙全嗎?到我的詩經風格公園吧!
〈《詩經》動物園園長〉☆張讓云,中原國小六年級
動物園,是個大人、小孩都愛去的地方,人人都覺得那裡只是個平凡的娛樂場所,但,誰能想到,如果在這種人人都愛去的地方推廣藝術,成效會有多好。
詩,誰都知道是中華文化,但是,如果將他結合動物園,使小朋友也能除了認識動物,又能學習《詩經》,讓小朋友們知道,這不是教科書中被拿來背的課程,在他們喜愛的動物前,不但快樂,還能感受到詩的情境,不只小孩,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再好不過的事,一舉兩得。
我打算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詩經動物園,結合育樂和中華文化的性質,但,如果只是將詩放一邊,動物放一邊就太沒創意了,因為小朋友一心一意只想去看動物,不如將兩項合而為一。例如,將「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牌子放在公、母犀牛的湖水中,不就成了再好不過的意境了?還有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放在求偶的孔雀旁,也成了一個意境,這樣一個圖像記憶法,比死背好記多了。
看完動物後,往往會有人想買紀念品,就可以到「詩經動物猜猜樂」那兒,買張門票,裡頭會考有關動物園裡的詩是和哪隻動物配,答對了,有獎品,又可以繼續領紀念品,答錯的,只好出局。
做了這麼多,原因只有一個,在這科技進步的時代,許多小孩,週末都在家打3C產品,到戶外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希望能以創新的方式,使更多孩童能了解台灣的各個角落。
〈《詩經》馴鳥人〉☆郭亞澄,新竹松林國小六年級
從古代到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網路和交通拉近了各國的關係,但是和親朋好友的關係卻變遠了,沒人能好好放鬆自己的心情。
寵物,是一位忙碌的人最需要的同伴,陪著我們度過人生。不過,一般人都會希望有位談話對象吧?「鳥」是最好的選擇,牠們不但聰明,也會像小貓小狗一樣很會跟人相處,如果是很喜愛詩經的人,要和一隻會背詩的小鳥一起生活,是很容易的。
要有會背詩經的小鳥,並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現代人們講求生活要方便,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放鬆也是很重要的,鳥兒水汪汪的小眼睛已經足以融化好幾個人的心了,牠們的叫聲,讓我們感覺身處在大自然中,綠化了我們心靈,點綴了我們的生活,會背詩經的鳥兒,更會令人感到安心、快樂,一下子就自然而然的跟著小鳥兒背起詩來了。
現在雖很少人在寫詩了,但是這些詩經的靈感會永遠長在,伴隨著生活中的蟲鳴、鳥叫等……。一隻鳥兒,不但豐富了《詩經》和我們,也讓每個人體會到養一隻小鳥的小確幸。
〈《詩經》養蜂人〉☆張芸瑄,國中一年級
蜜蜂的視覺通常都要很敏銳,因為牠們必須看清楚這個族群其它夥伴跳的採蜜舞,才能明確知道花蜜的正確位置及數量多寡。
一般而言,「正常」的養蜂人都從裁質的花朵下手,優先於良好的蜂種,他們大體認為這樣才能採收到甜蜜的花蜜。不過,以生物的角度來觀察,發現當生物本體產生正面心情及放鬆的狀態下,一個生物能完成事情效率不一定提升,但一定有較好的規格,而我認為這些古老的詩中自有這種韻味,因為那正是不同的心境感受及不一樣的遐想,不論描繪、抒發的景色是大是小、是淺是遠,都別有一番趣味。
因此,我要嘗試放映動人的《詩經》音韻給蜂兒聽,使牠們跟著旋律翩翩起舞,享受與另一個時空、場景連接的無限美好,不再為了蜂群而工作採蜜,而是為了採收甜美的蜜以慰勞自己並在夏日解渴。
相信這樣的蜂兒一定能採出幸福的花蜜,並且帶給人們不同背景及層次的感受!
【圖說:吉維尼附近的塞納河支流 Arm of the Seine at Giverny】
莫內 Claude Monet,1897,油彩.畫布,75 x 92.5 cm
館藏處於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