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幸福日記2:打破侷限,擁抱整個天空
從小,我在一個非常傳統的客家家族中長大。所謂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教條根深蒂固的被每一代殷殷切切地傳授、重申乃至於徹底執行。無論是嫁出去的女兒、或是娶進門的媳婦,無不受這些「家訓」所影響著。而在家庭以外則又存在著社會以及大環境的刻板印象與許多既存的「道德約束」與「倫理認知」。於是,我們就在一代與一代的傳遞與交替之下不停地型塑出一個又一個似是而非又匪夷所思的「性別認知與性別差異」框架。
因著這些主動或被動式的「性別差異認知」的植入,也因著先天的性別差異,我們為著不同的性別與年齡又訂定出許多不同的框架並且深陷其中。然後,從小女孩們總是抱著芭比、小貓絨毛娃娃、討論著新出的卡通裡面哪個女主角最漂亮、比較著誰的公主洋裝比較多、誰的芭比娃娃比較可愛;男孩兒們怎較量著誰的金剛戰士帥、誰的樂高比較多、誰的蝙蝠俠或超人圖案鞋子比較新。連色彩都被性別化,紅色、粉色和黃色猶如溫暖而甜膩的女孩兒色彩;而黑色、灰色、咖啡色則成為男孩朝氣蓬勃、帥氣的象徵。
彷彿我們每個人早在學會如何自我定義之前就已經被許多外來的束縛給設限,而當中又有多少男孩好奇的設計著芭比娃娃衣服?而女孩之中又會有幾個厭惡著公主夢而嚮往著黑色的武器和泥濘的冒險呢?然後,為著融入不同群體生活,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削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掩蓋真正的喜好或厭惡,害怕著真實的自我成為眾人眼中的怪胎或異類、只為了得到那份屬於「正常人、一般人」的歸屬感。
而我正是那少數的其中一個。猶如一個晚發的苗,一方面被傳統家庭灌輸著女性的三從四德、壓抑著與生俱來的倔奧與硬脾氣、跟著母親學習女性在家庭中所有該揹負(被奴役?)的責任與角色。另一方面,到國中之前,我深刻厭惡著照鏡子、和男性好友追逐打架嬉笑、翻女同學的裙子、豪邁地在友人耳邊打著充滿菜味與肉味的飽嗝。然後直到高中,我才擁有第一支女生的唇蜜。而後直到大學第一年,我才正式跌入化妝品和保養品的錢坑。
然而這樣的我在離開家庭、出了國門來到這個歷史悠久而英倫風格鮮明的英國,然後呢?
2. 英倫追尋
還記得在出國前,家父殷切地叨唸著:「去到英國,要注意切身安全,出門在外有機會一定要多去看些歌劇、而室內交響樂會也一定不能錯過啊。女孩子就是要多方接觸些藝術、培養些音樂細胞。」
從父親的眼神中,我彷彿已經可以看到那個經由他深切期盼、捏造出來的那個「大家閨秀」的我的幻影;而我則努力地嚥下逐漸自咽喉衝出的一股莫名黏膩的厭惡和抗拒。網路上的資訊則充斥著:留(遊)學生如何經濟實惠的在最短時間看最多的歌劇/音樂劇/音樂會。從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獅子王(Lion King)、阿拉丁(Aladdin)、媽媽咪呀(Mamma Mia!)……等。從票價、選位、服裝限制到劇情介紹和中場休息的甜點供應,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彷彿錯過的這些文藝就等於白走了一趟英國似的,英國的歌劇與藝文活動似乎成為其文化的另個等易代名詞一般,深植在許多不安定的遊子腦海中。
然而,於我這個沉睡已久的野孩子而言,在踏出國門的那天起,我告訴自己:「我絕對要挖掘並且體驗到不一樣的英國活力」!
在第一年,由於研究才剛起步、進度壓力和meeting 都相對密集而沈重,所以整個探險的範圍也就侷限在觀光勝地的四周。最常宣洩體力的地方應該就是學校健身房了。畢竟,沒有強壯的核心肌群或是臂力,就連出門買個菜、假日DIY衣櫃、書櫃都扛不起重物、更遑論歷險了!於是,從常見的跑步機、划船機到飛輪與登階機,猶如許多博士生,研究日常總是固定、重複而按部就班,我的日常也是在研究室、健身房和宿舍的三點所構成的三角形中來回、反覆度過。
第二年開始,我著迷上練肌肉,尤其是長期看著滿健身房、不管男女老幼到處都是結實肌肉的體態到處走來走去。在來自賽普勒斯的室友女孩鼓勵下,我開始接觸重訓,而從畢業學長那免費接手的啞鈴,也成為我愛不釋手的夥伴,當許多遊子流戀在異地夜生活、牽著許許多多不同的手時,我們過著早出晚歸然後回房繼續握著啞鈴的健身的生活。
當然,不能否認的,異地求學的過程中絕對不會一直的積極向上、正向開朗。反之,很多時候是帶著沒擦乾淨的眼鏡、盲目的就著腦裡的認知與方向感死命地撞著牆。往往是從一早猶如裝了勁量電池一般的渾身是勁撞到傍晚疲憊不堪的麻木,然後週而復始地撞著;又有時候,一些異地的心跳加速曖昧時刻,一不小心地上了心、反覆猜測試探彼此、卻總是誰也不願意開始認真的揪心時,我總會跨上飛輪、掛上耳機、播放著熱血沸騰的健身房音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踩著。腦袋想像著眼前的泥濘上坡路,如同我人生現階段的卡關、沒有叉路、不是前進就是後退。是以,我只能加速踩著、咬牙踩著、在逐漸調高阻力後、隨著音樂全速的踩著…。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虛脫、一次又一次的往上繼續騎。一直不斷的期許自己:「再撐一下!繼續騎、山頂就在前面啊!」、「現在停了、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繼續衝吧、總會有並肩而騎的人迎頭趕上!」。然後滿身是汗、滿臉是汗、直到連眼角都被汗水浸濕而刺痛著眼睛,而後把模糊的眼鏡片擦乾淨後,背起滿滿期刊和書本的行囊回到宿舍後繼續前進。
當我回首這些年的健身生活,其實攻讀學位就像是健身的歷程。當許許多多人豔羨著你的結實體態或是嘴酸著你的愜意異地生活,只有自己最知道背後那一條條掛在肩上、被汗水浸濕的毛巾;一餐餐小心翼翼的選擇著高蛋白、低脂肪的健身料理;幾乎每天酸痛而又腫脹的肌肉;以及一路走來一點一滴的體態改變、忽略上上下下的體重數字變化;以及,最重要的是過程中那個挫折一天比一天濃、決心卻一天比一天深的自己,逐漸學會如何接納、正視自己,而後修煉、重建的自己。
3. 攀岩走壁
健身初期,曾經和幾個朋友一起去體驗室內攀岩(Indoors rock climbing)。
有別於一般的室內攀岩,在觀光小鎮附近的攀岩中心外觀其實是個教堂。套句黃老師在創作坊作文課常強調的:「轉,就是一個和前後對比的轉折」。每個人透過攀岩而上的動態活動中,向內尋求心靈平靜的宗教建築裡,不正符合英國那植入血液裡的「英式幽默」?而我也是那一群透過攀岩走壁而上以尋求內心平靜的其中一個Gumbie ( i.e. 攀岩初學者)!
整個過程中,假若亂數地踩著各色把手(grips/ handhold)往上攀爬其實不難,難的是依照教練給的不同指示和難度限制下、用單一顏色的把手往上攀爬。牆上的把手在大小,形狀和顏色上都有所不同,工作人員只需要不定期將其交換到各級登山者的路線上,即可有效地調整或變動攀爬的技巧。有時候,甚至不需要往高處爬、僅僅只需要平行的往旁邊攀爬就已經絞盡腦汁、手腦並用到汗如雨下。而兩兩一組的同時繫在繩子的兩端、而繩子則連接到健身房天花板上的螺栓或牆上的螺栓。一個依照教練給的指令路徑往上爬、一個依照指令收放繩子、隨時注意岩上的夥伴是否往下滑或是往上爬。
在攀爬中,雙眼到岩面的距離不到15公分,即便找到指定顏色的把手,卻仍需要在內心設想規劃---該是哪隻手?而下一步又該是哪隻手還是哪隻腳?而當身體卡住時,該怎麼退回前一步?許許多多的動腦、設想過程也讓小小一段攀岩過程成了最真實的身體和腦的對話時刻----透過大腦的指令,如何讓軀幹在四肢的移動往上爬的過程取得平衡。
記得當時回來後還繼續和另個來自義大利的美籍女孩討教(專業登山攀岩社社員)才知道,原來連手指的肌肉都需要持續不斷的訓練。看著眼前二十出頭的大學女孩,雙手佈滿厚厚的繭和兩眼滿滿對攀岩的著迷與熱愛,深深感到----「我大學時在幹麻?」的愧疚感! 然而,慶幸,終究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 !我完成了初階的室內攀岩課程,體驗到了這遲來的大學新鮮事!
4. 飛天遁地
除了攀岩之外,另一個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的莫過於高空跳傘了!
約莫是博士學位最後一年,所有生活的一切都圍繞在論文和學位口考(viva),整個生活都是晦暗而孤單,彷彿走在攻頂前的懸崖峭壁邊而退無可退又進退兩難,即便是碎石落下的聲響都迴盪成而如巨石掉落般的驚心。與此同時,感情上看似風光明媚,實則詭局難辨的局面,總讓我更加偏執的埋首於論文的資料堆中、陷入一加再加的打工班表和追加的兼職中。對遠在台灣的親朋好友,除了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外也是愛莫能助,向來報喜不報憂的遊子們哪能多說什麼呢?
終於到某一天,同樣在圖書館兼職、同樣情傷的好友再次聊起高空跳傘的念頭。然後,說走就走的兩個女人,當天網路報名繳費、當週週末就衝索爾茲伯里(Salisbury)了。
一路上,相較於一般的旅客,我們多了幾分沈重和煩惱,拖著沈重的話題與步伐漫步走向報到處,除了要上個概覽說明課程外、也會在地面先行模擬穿跳傘衣後如何安全著陸…等的注意事項。此外,一張載明「我接受、理解並承擔我的任何醫療或身體情況可能會因跳傘而變得更糟,或可能增加我的受傷或死亡風險。 我了解到如果我對任何醫療狀況有任何疑問,我應該在跳傘之前就醫諮詢。」的聲明書也必須就基本生理情況做揭露並簽名。
當該簽的都簽了、而我也決定既然要跳就要跳、從最高的地方跳下,心一橫,就加報了一萬五千英尺的高空跳傘+實況錄影+照相服務。坐在等待飛行的行列中,我們仍舊淡定而揪心於各式「自備」的煩惱而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對於要從一萬五千英尺高的飛機中跳出毫無任何懼怕與緊張,也完全沒有一般或男或女事到臨頭的懼怕而抓著機艙門而不敢鬆手的準備,彷彿兩人各自都緊緊抓著各自揪心的各式各色煩惱、準備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中盡情地揮灑消耗。
直到上飛機前,我突然想起對於遠在台灣默默支持我揮灑自由和青春的娘親,於是凹著好友在手上寫些話、準備在高空中和家人好好感謝一番。於是,當攝影機開始拍攝、我左手寫著愛、右手寫著親情、空著一冰一暖的兩手、換上常見的雀躍笑臉坐上飛機,往一萬五千英尺的高空出發。
在飛機飛到預定的一萬五千英尺過程中,整架飛機六個初學者加上六個隨飛教練,有趣的是---只有一個男的,連我在內的其他五個初學者,都是女生,而且年齡層分佈極廣,並非只有年輕人,相較之下,我和友人還算年輕的呢!僅僅一架小型飛機,就打破了亞洲人熟悉的性別差異、心理侷限與生理極限,彷彿在一趟趟的起飛和降落中提醒著我們:「追逐夢想和冒險,從來都不限制性別和年紀!」。
幸運的是,有別於好友一開始就決定好,由於我最後才決定更改飛行高度,所以成為一機六個人中最後一個上飛機的,也就是說----我和帶我同飛的教練,將會是第一個跳出飛機!!
5. 天外一萬五千英尺
還記得一路上和隨行教練有一句沒一句閒聊,聊天氣、聊工作、聊怎麼會來英國、聊我的美式英文腔,然後聊到找工作還是要找自己熱愛的。畢竟人生很短暫,也有可能很突然,只要把握每個當下、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在用、想做就用力去衝、想變就下定決心變、想轉彎就用盡一切可能轉得漂亮。教練還問:「你會不會害怕跳出飛機的一瞬間?」
「我不知道,應該興奮都來不及、不會有時間害怕!」我慢慢回答。教練:「很好,記得出去以後,有將近六十秒自由落體(freefall)時間。盡情的享受就對了!還有----要笑!攝影師等著拍呢!」
我內心想著:「只想徹底跳出所有這些的框架、窠臼與僵局、擺脫所有窒息與限制!」當機門一開,聽從教練指示往機門走去、臉往上看,然後放鬆身體,感覺機外一陣陣的強風從臉部皮膚的每個毛細孔內灌入身體。教練打個手勢後,往機門外一倒,我開始了我的一萬五千英尺的歷險。此時,教練拍拍我的手然後說道:「Welcome to my office, Andrea !」
而我,腦子一片空白、只是貪婪地俯視、享受眼前的索爾茲伯里美景。當然還記得嘴巴閉緊,免得風從嘴巴灌入!事後看到照片後覺得這真是失策,強風吹的臉皮繃緊、加上有意識的繃緊嘴巴,搞得我臉一張比一張崢獰啊!隨著教練引領,帶著我在天空中或左、或右、盤旋繞圈、當然標準的超人姿勢、愚蠢搞笑的蛙式游泳姿勢、笨鳥慢飛式都要來嘗試一下。當然,不可或缺的真心話大冒險也要來示愛一下囉!
我們繼續穿過雲層、飛過大草原上空,大聲地笑、大聲地尖叫歡呼,彷彿慶祝著從今天起,對人生、對事都有了新的領悟與更寬闊的視角。教練說:「這就是為什麼高空跳傘可以這麼迷人而容易上癮啊」,不管是慶祝什麼人生重要里程碑、或著各懷著過不去或不願過去的情緒,什麼都別猶豫,踏上飛機,跳入廣大無邊際的「辦公室」,我們都可以猶如再度經歷一次母體、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強風、旋轉、盤旋與左右迴顧,然後再度「煥然一新」的降臨。
最終,我回到地面,前所未有過的輕盈與雀躍。當然,所有該面對的事情、情緒以及泥濘一分不少而原地不動地等著我回去面對。但是,兩個來自亞洲的女孩、企圖在英國找出人生的更多可能與其他的體驗與路徑,也都曾在一路上的歷險中遺失了自己、然後在異地的狂風陰雨中試圖再次俯首撿拾、拼湊回那個本來的自己。
如今兩個女孩都不約而同的對視----「從一萬五千英尺的天空跳下都難不倒我了,難道我會跨不過這檻?」於是,我們或許在英國流浪到感覺被熟知的一切人事物與幸福遺忘而忘記如何擁抱自己;但是一萬五千英尺上,放(張)開雙手後、才發現我們其實是何其有幸的擁抱了整個天空與世界。
上一篇:英倫小特派的幸福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