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小特派的幸福日記
一個關心氣候變遷、關心綠能技術變遷、關心經濟、政策與產業的變遷、關心家庭本質與幸福定義變遷的自由撰稿人。
從一個創作坊元老級的學生、擅長豪邁低音大笑、心直口快卻又笨拙傻氣、為了貼貼紙和「小作家獎」,不惜把父母兄弟姊妹職業都大肆編造一番來賺人熱淚,然後小小年紀就深諳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性,而在不同的作文題目中反覆使用同一「橋段」鋪梗來博得老師一條一條圈圈佳句加分的小女孩。如今,蛻變成一個擅長於抽絲剝繭、著迷於剪不斷理還亂的層層影響分析與諸多因果歸納,嘗試把快速發展的「碳市場」看清楚、執著於歐洲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市場的整合糾結與紛擾,在終於完成漫長而一波多折的博士學位後,不知道是駐足?受困?抑或迷失?從此定居在英倫霧濛濛雪紛飛又人心疏離的工業曼城。
在異國異鄉拼搏的第五個年頭、第N個日子、在正式落地生根之前,這次我打算好好關心在經歷了地域的變遷、文化的變遷、知識上的累積、閱歷上的積累、認知和信念上的衝擊後的----「我」的變遷。可能只是一個意外、一個事件、一個偶遇、幾段曖昧、幾場戀愛、幾次失敗、幾次冒險、一些體驗、一些領悟、許多教訓、幾段話、幾個日夜顛倒、幾次咬牙切齒、好些報喜不報憂、好些掙扎與無奈……,然後一個轉眼、一個回眸,我還是我嗎?我要的是我以為我要的嗎?我有的是我當出想的那樣嗎?我還有什麼?還是我丟了什麼?找到了什麼?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充斥著各種口音的英文、冷漠疏離而又時不時露著紳士淑女型的英式微笑和略微嫌棄眼神的異鄉,我決定把這個陌生的自己、層層解構、分析、釐清後,再拼湊起來。希望經過這樣的解構與建構後,我能更清楚發現我與幸福和夢想之間的距離其實很近。
2. 陷入神秘平行時空的孤島?
從博班第二年起,許多同年來到這觀光小城唸書的同鄉朋友們,都開始興奮地打包回鄉或是摩拳擦掌的投身求職市場。身為博班的我,除了幫忙打包、托賣、接受滿廚房的鍋碗瓢盆、刀叉碗筷的心意外,已漸漸不再有出門放鬆、一起聊天哈拉、用熟悉的母語分享所有異國學習奮鬥和玩樂的機會。
當然,不同國籍之間的同事還是學術研究討論交流頻繁,但是怎麼談都多了些壓力距離與疏離啊!
最明顯的就是---「逢年過節」了。當情人節、英國母親節、復活節、聖派翠克節、聖誕節等等的西方節日時,我雖然入境隨俗的加減參與或是感受過節氣氛,終究沒有「家人手足的團圓感」而深覺格格不入。當農曆年節、端午、元宵或中秋時,滿滿臉書堆滿朋友家的年夜飯、烤肉、湯圓或聚餐菜色時,我面對著燙麵搭著老乾媽和各種辣椒醬、或著青菜湯和成堆的期刊和書籍中度過。
剛開始,還會嘗試隔著八小時的時差和跨著整個歐亞大陸距離替在台灣的家人、母親、師長、手足和好友們慶生、過節或祝福,與其說是為了表達回饋與感恩、提攜之情,更不如說是為了強行把自己這塊孤島勉強和地球上的某一個地、某一個時間點和某一些人係上連結。然而,越是努力越是發現,那些我曾經熟悉又習以為常的四季與年節已然陌生而又離我好遠。於是,長達兩年之久,我猶如陷入在某個神秘「平行時空中的孤島」、不屬於西方歐洲、也難融入於遠在亞洲的吵雜活躍台灣小島,一個人卡著、困著、停滯卻又試圖突破一次次研究進度上的困境,然後毫無邊界無止境,套句為賦新詞強說愁型的文青話----「我用力呼吸著、卻逃不開那濃郁的窒息」。
即便偶爾出門小旅行,一個人來來去去、看遍愛丁堡、荷里路德宮、溫莎古堡、約克古城、里茲維多莉亞區古商場、牛津一個學院逛過一個學院、從西敏寺、巴斯修道院到約克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經過一個車站又一個車站,穿梭過絡繹不絕地各式腔調和英式冷漠空氣,我成為一個專職過客,時而有伴曖昧同樂、多數隻身闖蕩著。我往臉書上傳著一張又一張的異地美景、花草、建築、街景,彷彿唯有如此才能證明自己正處於一個百花齊放又風光明媚、追求學歷與實現夢想的天之驕女,一個能文能武、多才多藝又強悍的女漢子。
實際呢?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是當我通過資格考、通過學位考、抑或是花了一個半小時的山間泥濘路只為了一睹馬特洪峰、獨自故地重遊,背著背包到少女峰看看當初一起合照的聖伯納犬、然後實地看看眼前冰河有沒有融化時,興奮地轉身、繞圈、大笑、興奮、堆著石頭、甚至幫著旁邊同路的老夫婦、家庭、小情侶拍合照,當然還不忘拍下錄影檔分享、上船喜悅和震懾感給家人,同時感謝著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讓我能出來體驗並且闖蕩更寬闊的世界!
鏡頭之外呢?我一個人跩著長長的影子、回到超市買優格、水果、麵包回下榻處(旅館、宿舍或是租屋,其實對我而言都沒有差別)配期刊或是資料吃。簡單說,當我自認為終於逃離那有著諸多有形、無形、各種束縛與狹隘限制的小小台灣島後,我卻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中,掉進一個毫無束縛、寬廣沒有任何邊際與限制的孤島。諷刺的是,在這孤島上、時間、日夜、季節、景致、旁人都成了毫無存在的意義一般,我擁有的,只剩研究論文和那個逐漸麻痺的自己。
3. 聽誰在說話?
這樣的飄蕩游離感,直到第四年才逐漸的淡化,慢慢的與這英國著名觀光小城有了情感上的聯繫,就算還是只有一個人到處闖蕩走跳、經歷不少曖昧、約會、戀愛、爭執又單身的旅途,總是會在踏上巴斯火車站月台的第一步時鬆一口好大的氣,知道自己安全了、踏實了、不痛不哭不難過了,因為我回家了、回到我那不離不棄的熟悉孤島懷抱了。
其他不一樣的呢?我漸漸地在面對工作上遇到的學生、訪客和同事,甚至和上司的應對交談中,看到自己臉上有著神似的應酬式疏離與客套的語氣和微笑。然後呢?第四年起我開始能夠停下原地踱步、靜下心、開始在這個平行時空中的孤島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照片、裝飾,連那些曾經在孤島上掙扎、阿雜、焦躁與吶喊下所留下的痕跡也都成為我紙雕藝術圖騰裝飾牆的一部份,然後,我也能怡然地坐在孤島邊、聆聽或面對島外其他地方、不同時空下的節慶歡愉喧嘩與四季景致變換。
如今,口考後修改完論文、上繳、待畢業、申請博士學位找工作簽、畢業典禮,時間更加迅速地過,我的異鄉孤島生活,再幾個月就滿第五年了。在工作接案不穩定的此時、在準備結婚的同時,我終於從一心一意又急躁挫敗、埋頭追逐夢想的速度中慢下來、回頭看看一路走來的孤島變得如何?才發現,我在28歲左右從熟悉的台灣文化、教育與家族的諸多保護與支持中逃離,來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民俗和教育體制,猶如重新成為一個上學遲到的小孩,徬徨、無助卻必須一點一滴的學習著那些一般28 歲年齡下早已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對比台灣文化下緊密的家庭、交友以及教育、工作體制,我們早已習慣了「群體」生活,然後學習著成為和大多數人認可的「優秀的人」、走著教育制度下大家崇尚的「安全穩定」的路,然後不管走到哪,我們總是有著來自家庭的支持,卻又同時夾雜著期望、包含著約束,我們早已習慣「聽話」:「聽爸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上級的話」、「聽老闆的話」、「聽傳媒大眾的話」、「聽那些成功賺錢的人的話」、「聽另一半的話」。我們習慣也被動地在諸多的話中,找出我們接受或是「只能認同」的話來聽和安全的路來走、然後抱怨著這諸多紛紛擾擾的聲音。
4. 六月的英倫婚約
但是,當所有的聲音都突然抽離呢?當一切周圍都無聲靜悄悄、只剩下時間、日夜的變換,每個擦身而過的人來人往,卻不再有著「安全穩定的路」的選項提出時、連問路都可以問三個人問到三個不同方向到同一地點時,才發現原來我們是如此害怕而不擅長和自己相處、也從沒有在沒選項的情況下主動做決定。正因如此,我在英國,從興奮、躍躍欲試到躊躇猶豫、焦躁、慌慌然,其實不過是因為我發現:「我沒有選項、更沒有安全選項,我只能自己下定義做決定」。
也就是說,在英國,多數人都是被教導該如何內探而後主動向外決定,於是每個人都習於一個孤島的自我,然後向外有與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等等其他孤島的連結。正因為連接間清清楚楚地劃分著界線卻不會侷限住彼此向外看出去的視線、每個人也尊重彼此向外看的方向與方式。簡單說就是:「你覺得那邊有路,那就去走吧!」
於是,在我眼裡那片外界荒蕪、黑暗,隔著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的洪流疏離感,卻是他們習以為常也樂於自我探究的孤島後花園。與其說要:「走出去、走向人群」,更重要的應該是:「走出去、走出自己的藩籬」。我才憶起,我曾抱怨著我的孤島充斥著許多被動選擇下的擺飾與指示,阻礙了我放入自己夢想或是看出窗外的空間;然而當我終於來到英國、瘋狂丟出或是逐漸擺脫這些被動的裝飾與決定後,赫然發現在英國的歸零孤島生活,讓我看清楚---我的島竟然如此空蕩而陰暗。
這五年的四處摸索、探險、開拓與播種,在經歷幾場嚴寒冬雪的後花園才正開始抽芽呢!暗嗎?那就加緊裝盞路燈吧!窄嗎?那就再拆除那陳年的隔間吧!往前直走的研究計畫路似乎處於狂風暴雨中,那是不是我該來做把傘、加個簷廊蓋出去呢?
這份「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不確定、什麼都是冒險」不就是我要的嗎?我怎麼忘了?我怎麼怕了?當我幸運的能夠用時間和空間的隔離換回手中握實的自由與選擇權,我怎還有時間驚恐與抱怨這孤島的與世隔絕呢?我抬頭望著牆上的畢業證書,手拿起那五年來一鍵一鍵敲出的三百多頁論文、望向即將搭起連結的另一座孤島,下一步和下下一步已經有了方向,我怎能又讓自己或旁人限制住?
六月的英倫婚約屆近,有風雨,有陽光,誰不是這樣呢?就這樣開寫吧!我人生的下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