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2 23:32:39janlu

綠營“農”包,英嘉配恐潰瘍!


綠營“農”包,英嘉配恐潰瘍!

中評社台北10月12日報導說;
2011/10/12 下午 10:38

中國時報特稿說,蘇嘉全的農舍問題,民進黨在第一時間誤判情勢、錯失先機,一步錯、步步錯。民進黨至今仍期待透過法律解決,但經過日前蘇嘉全妻子洪恆珠抱頭掩面躲避媒體的那一幕,是非曲折,多數民眾心中恐怕已有定見。

為了一個農舍,綠營內部吵成一片。主張快刀斬亂麻、積極處理的一派,從拆屋、捐屋到希望蘇嘉全離婚、撤換副手的聲音都有;另一派則認為,農舍案是政治抹黑,現在即便拆、捐,也躲不過藍營的政治追殺。但兩方顯然都認為,事情演變至今,社會觀感的確不佳,只是雙方對於如何善後的主張不同而已。

蘇嘉全身為“副總統”參選人,農舍問題自然是政治問題,這也可能是目前為此,綠營對此事唯一的共識。

民進黨既然認定是政治事件,代表最終仍須政治解決。民進黨將矛頭指向“農委會”,期待透過法律解決,根本就是搞錯了方向。唯一能夠期待的是,“農委會”可能在處理過程中犯錯,讓民進黨掀起另一波的政治風暴,解決自己的政治問題。只是目前看起來,事件要朝民進黨有利的方向演變,機率微乎其微。

即便有了屏東縣政府的背書,蘇嘉全的農舍仍毫無疑問是有道德瑕疵的。民進黨和蘇嘉全一開始選擇掩飾瑕疵,卻因此製造了更多的瑕疵。從補種果樹、挖掉柏油路到洪恆珠掩面躲媒體、黨內兩派意見開戰,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不斷傷害民進黨的形象。但如果民進黨一開始就做了正確的決定,今天這種進退維谷的局面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事情延燒至今,蘇嘉全的農舍已經成為英嘉配“附骨之蛆”。小英一路苦心經營的捍衛土地正義、重視環保等形象,在農舍陰影籠罩下,都變得空虛缺乏說服力。就連台一線造勢和日前拋出的重要國家論述,也因農舍問題失焦。

蔡英文在三月十一日的參選聲明中,批評馬政府缺乏核心價值,面對人民情感不斷被傷害,卻拿不出辦法修補。蔡英文同時也許諾,不讓公平正義遠離,要贏回台灣,打造一個讓年輕人看得到未來的國家。英嘉配為了農舍,已經付出慘痛的代價。蔡主席或許應該回頭看看當初自己的承諾,想想什麼是自己的核心價值,要贏回怎樣的台灣,又要讓年輕人看到怎樣的未來?

傳大老勸蘇退,小英:不知是誰?

中央社報道,蔡英文台1線造勢活動今天開到雲林、彰化縣,媒體報導黨內有大老呼籲副手蘇嘉全要“知所進退”,蔡英文說,不知大老是誰,無從評論。

蔡英文上午從西螺大橋雲林端騎腳踏車,橫跨濁水溪到彰化縣,出發前的造勢活動時,蔡英文向支持的群眾問好。媒體提問有報紙今天報導,黨內有大老要求蘇嘉全知所進退,是否要換副手?蔡英文回應說,她不知道這個大老是誰,這則報導沒有署名,不知道消息是否正確,無從評論。

媒體詢問中時的民調數據和遠見政治性民調停止的問題,蔡英文表示,“中時的民調看看就好”;她相信這個民調是中國國民黨的選戰方法之一,很難排除國民黨沒有參與,或是某些程度在主導這些民調。

蔡英文說,她無意冒犯各家媒體,但希望國民黨不要把民調當做選舉的工具,民調要有社會公信力,若要有公信力,就請國民黨不要去操作、操弄,否則會讓大家覺得說,民調變成政治攻防的工具,真的很不好。

她指出,民進黨中央黨部的民調是經常性的追蹤,她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黨部的民調讓民進黨對選情有信心,而且看到民調數據持續往上走,若對手要操作民調,民進黨也覺得很遺憾,但只要時間久了,社會大眾就會自己解讀、辨識。

對於幾天來台1線活動的感受,蔡英文表示,前一陣子在台中舉辦的晚會,也是人山人海,盛況不會比這幾天來的晚會情況差,預期在往北跨過濁水溪以前的熱度,會擴散到往北跨過濁水溪之後,期待在整個台1線的過程,大家都熱情參與,預期愈往北走,愈是熱鬧,尤其往北走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熱度將會非常的熱。

媒體並問,有報導指蘇嘉全還會受到下一波攻擊?蔡英文說,選戰打到這個程度,不是很有建設性的選戰,打選戰應是打公共議題,由社會、由選民來判斷,呼籲選戰要回歸到實質的議題,回歸選戰的常軌,這並不是說政治人物不該被檢驗,而且有些議題操作已超過合理範圍。

哦說啊,中國時報的“農”包!是什麼“農”?長了瘡的“膿包”,傳神了,此地的諧音妙極了,可是對蘇嘉全來說,這是不能說的“痛”啦,而蘇嘉全曾經在蔡英文宣佈副手時,對著蔡英文說,倆人早就“相知相惜”這麼親密的政治情感,你說,蘇嘉全長了瘡的“農包”對蔡英文來說,又相知蘇的“痛”處,又疼惜蘇的瘡“農包”,不敢叫蘇趕快開刀醫治挖掉“膿包”,怎辦?倆人連的那麼緊密,可不能說開刀切除啊,於心何忍!所以記者問蔡英文的“黨內大老”一事,當然白問,看倌,眾人皆知,蔡日前在台南突然特提“承認、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存在”的口號,想轉移親密伙伴蘇嘉全的瘡“農包”痛的不敢發聲處,沒兩天不到85°C的熱度,通通不管用,蘇嘉全的瘡“農包”痛又不能觸手撫摸,只好讓它爛了流出膿再說!

Corner from 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