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9 13:42:25殷墟劍客

077盜,偷嚐美食

077盜,偷嚐美食



陽信家銘青銅染爐。用以溫熱耳杯裡的沾醬汁。

10.3公分

西漢中,西元前206B.C.-西元24

 

講解盜字的創意之前要先講個故事。出自《春秋左氏傳》宣公四年的記載。楚人向鄭靈公進貢黿龞的土產,當時貴族的子弟子公與子家將要去晉見鄭靈公。子公的食指突然顫動起來,子公將顫動的食指頭給子家看,並說:「以前我的手指頭這樣顫動的話,就表示會嚐到有特別滋味的食物。」兩人將要進入宮殿的時候,看到廚師正在處理黿龞,就相視而會心大笑。鄭靈公詢問這兩個人嬉笑的原因,子家就報告剛才的情景。到了要大夫們要品嚐黿羹的時候,鄭靈公存心開個玩笑,竟然故意不招待子公吃黿羹。子公大為生氣,就用手指伸進煮黿羹的鼎鍋裡,沾點湯汁往口裡嚐了一下,然後氣沖沖地急走出去。

地下文物使用過盜字的,目前最早的見於春秋時代的銅器銘文,由及皿組成()。《說文》的解釋:意義是私利物也。創意是欲皿為盜。重點在於偷盜的人喜歡上這件器皿。這種解釋可能有點偏離真正的創意。是現在的涎字,羨的字源,表現一個人張口而口水向下直流之狀。另一個相似的次字),作開口說話時把唾沫或飯屑噴出口外,不是可嘉許的行為,故有次等的意義。如果盜的創意只是來自想要偷取盛放食品的皿,實在沒有必要把流口水的重點表現出來。盜字的重點是私下地,或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作某件。在我們生活當中,常常有見到美食時,口中不自禁地分泌出唾沫的經驗。如果偷嚐一口還不會影響整道美食的內容或形象時,有些人就會作出偷嚐一口的解饞行為。我想這才是要把口水表現在盜字創意的原因了。

子公赴宴時,不知已坐定了沒有,史書沒有寫得那麼詳細。古代設宴,一向也擺設筷子與湯匙,但那是作為從羹湯中把菜蔬拿出來的工具,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者用梜。』梜是木製而可挾物的器具,即今天的筷子。古代的很多匙匕在底部有多個小孔洞,就是用以濾乾菜蔬、魚肉,使不多帶湯汁設計的。中國雖然重視食物溫熱的味道,但不是很燙,習慣用手取食,所以說『飯黍毋以箸』。因此飯前與飯後都要洗手。殷勤的主人還會親自倒水給客人洗。《禮記‧內則》就有敘述,「進盥,少者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授巾」。所以就算子公已坐定了,筷子和湯匙也不是提供取食與喝湯用的,所以子公才用手指伸進鼎裡,沾取一點黿羹的汁,嚐試其美味

中國古時以小米為主糧,飯的顆粒小而又鬆散,很難用筷子挾取而不遺落滿地。只有捧碗就口,用筷子掃進口裡,才會吃得乾淨俐落。但若要用單手捧飯碗就口,容器就得作得輕而小。但商周的時代,送食進口的豆都作得頗重而大,難於單手捧著。而且豆有高長的獨腳,顯然也不是作為捧在手中而設計的。到了西漢初期,才大量出現沒有支腳的,或短圈足的平底小圓碗。顯然是配合以筷子吃飯的新風氣而設計的新形式。我們大概可以肯定西漢習慣使用筷子吃飯了。

 

鯤鴻 2010-05-12 09:40:21

這個盜字
解釋的很詳盡
眼見器皿上的美食流口水
又有次等意
雖然沒有動手
心念就已動了

今天對盜字
有更一層認識了

版主回應
謝謝你對盜字的解釋感到有興趣,我希望我的網站傳達一些比較可靠的中國文字的創意。我把次字拿出來討論,意在說明與涎字的區別。偷嚐一點美食無大罪過,若是偷他人財物就不好了。 2010-05-15 15:27:49
旅人 2010-04-25 14:38:30

請打個美麗的水結

旅人 2010-04-23 20:06:05

送來一首唯識學詩

等你清醒,伊人已隨夢碎
沈旬旬的吻,惘然留淚
無端滴在錦瑟五十弦上
琤琮傷痛,纍纍

晚安安

版主回應
非常感謝旅人先生仔細的讀我的書,了解我研究文字學的精神。 2010-04-26 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