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7 09:22:03殷墟劍客

078車,地位象徵

078車,地位象徵

秦立駕四馬銅車模型,

225cm,高152

秦,西元前221-209,約為二分之一。

 

車子能載重行遠,速度或不如水運的快捷,費用也不如水運的便宜,但能適應絕大部分的地理環境,可深入各個角落,不像水道的線路有限,所以仍然是古代與遠地交通的最重要工具。

車是個象形字,作或繁或簡的車子形象。最詳細的是金文的族徽(),包括兩個輪子、一輿架、一輈、一衡、兩軛、兩條韁繩。這樣繁雜的字寫起來太費勁,所以甲骨文就省略比較不重要的部分()。因為輪子是成為車子的最基本零件,省略不得,故小篆的字形就省略至只剩輪子的形狀()。

考古證據,近東大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車子。但在中國,發現車子的可靠遺址都屬商代後期,結構已非常進步。西洋的學者就因中國的馬車不見從簡陋到精美的發展過程,因此就說中國的造車技術傳自西洋。

中國把車子的發明歸功於傳說的四千七百年前的黃帝。車子的拉曳動力改進過程是由人而後牛而後馬。如果以商代馬車的精美情況去推測其發展所需的時日,則傳說的四千年前的夏禹以馬代牛拉車可能是接近事實的。馬的家養時間很晚,可能也與馬被馴養的最初目的就是拉車而不是肉食有關。馬車的應用恐怕也有時機上的原因。其發展的主要目的在中國可能不是貨物的輸送而是軍事的需要。四千多年前是戰爭規模擴大,接近建立國家的階段。早期的車輿很小,裝不了多少東西。路況不佳,不宜作快速奔跑。再加上重心高,易翻車。君王冒險乘坐它,很可能是為了取得高度機動性的高台,一如戴高帽,以利指揮大規模的戰爭,讓戰士易於接受指令。並因而發展展示身分的目的。

中國與西洋馬車使用的目的很不一樣。西洋的重視其速度,輿架的重心低,駕馭者用站立的方式以避免翻覆。所以盡量減輕車架的重量,不多加裝飾以減輕馬的拉曵負擔。但是商代的貴族們為了炫耀的目的,卻加上很多不必要的,甚至妨害快跑的繁多裝飾。如以安陽一個商代的隨葬馬車的墓坑作例子,其中一車裝飾各樣的銅飾約有一百七十件之多,超過十三公斤。甚至馬的身上也要加上不必要的銅飾件好幾公斤。其實強固車子性能所必須的銅零件可以不超過一公斤。到了春秋晚期,為了減輕其重量,連強固車轂的銅輨也取消,改用塗漆和皮筋加固。

中國古代馬車的轅較直,它架在比車輪半徑高的馬頸上,使得車輿的重心高(超過七十公分)而不穩。商代的甲骨卜辭就曾提到王武丁的兩次翻車事故。對於如此高的車輪,駕馭時就要盡量壓低重心,才可以減少顛覆的危險。因此理想的駕馭方式是採取跪坐的姿勢。商代輿架底部有時使用編綴的皮條,它具有彈性,雖不利站立的穩定,卻能保護跪坐者的膝蓋。甲骨文駕御的字作(),雖然難猜測其創意,但明顯與跪坐的姿勢有關。大概在展示時乘者才站立起來。

車子的結構複雜,要求的技巧高,造價昂貴,非一般人所能擁有。馬也需要專門人才經過精選良種及長期訓練才能勝任,要高級貴族才能有此財力。《左傳》魯襄公卅一年還記載鄭國子產以駕馭馬車比喻為政之道。『若未嘗登車射御,則破績厭覆是懼,何暇息獲。』要想安然在馬車上作戰射箭,顯然需要相當的訓練。所以牛車雖緩慢,先為老弱婦女所樂於使用,漢代晚期以後牛車漸取代馬車,成為包括貴族的全民交通工具。

臨潼秦陵出土,銅四匹馬安車模型,通長317公分,高106公分

鯤鴻 2010-05-07 23:30:35

車子的發展
地位的象徵
剖析這麼透徹
這麼用心考究
細讀之
莫不有得於心
篇篇用心如此
難怪回應者熱絡
真不敢贅置一詞

版主回應
謝謝鯤鴻先生的誇獎,我教中國古代社會數十年,在網路上所寫的文章,大都是已出版的老題材,偶而才有新穎的想法。我希望不以文史為專業的人士,有時也可以獲得一些古代的常識,謝謝你的閱讀。我雖然只上過你的網站幾回〈工作太忙〉你的知識比我更廣,更細緻,我只懂古文字而已。 2010-05-11 09:19:28
旅人 2010-05-03 06:50:50

週一有開車車上班嗎

週一愉快
早安安

版主回應
早安。今天世新補昨天運動會的假不上課,但近來事務太多,所以也來上班,不知何時才能真正的退休。 2010-05-03 09:24:11
昨夜微霜 2010-05-02 22:30:36

法式裸睡和美式裸睡的分別在......香水!

版主回應
那麼和衣而睡,加香水與不加,是否也有區別? 2010-05-03 09: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