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 09:54:31殷墟劍客

059誖,隊伍凌亂

059誖,隊伍凌亂



彩繪按盾武士陶俑

47.5公分

北齊,約西元550-577

 

遠古時候的人們過著採集的生活。自然界提供足夠的食物資源,餓了就向自然摘取食物,過著無憂無慮無爭的生活。但是人口的壓力使食物不夠分配,人民被逼一方面發展農業與畜牧,生產自己所需的糧食,一方面又採用武力的手段,掠奪別人的辛勞成果。

由於經濟的掠奪常是引起戰爭的主要動機。經營農耕的人們,有必要組織武裝力以佔有溫暖的地域、肥沃的土地,獲取充分的水源以生產糧食。為了要保護辛勞的成果不被侵奪及毀損,有必要武裝起來保護自己。小的武裝集團在強有力者的領導下,逐漸擴張成為大集團及部落。這種爭奪自然資源的戰爭促成產業發達,組織能力提高。同時,水源是發展農業的重要條件,為了要有效控制水源,開鑿渠道、蓄水庫以彌補降雨量的不足,或為了維護渠道及合理的分配用水。不但要有眾多的人力去修建,更需要有效的組織及統一的號令去執行。這些因素都會激起人們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需要和願望。所以,以農業維生的社會,比較容易從氏族社會的性質發展成為國家的組織。

競爭是所有自然界為求生存所不能不採取的手段,戰爭又是進化到農業社會時所必經的過程之一,戰爭的規模也因戰術的靈活和工藝的精良而跟著擴大。

   從地下考古所見的新石器時代村落和其生產效率來看,其時戰爭的規模必定很小。傳說黃帝的時代約是四千七百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經過五十二次的爭戰才令天下的人服從。那必是經歷長期間的小戰鬥,逐漸掠奪、擴充而強大的。商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次數已減少很多。後來周聯軍攻打商人,只一場大戰就決定了命運。戰爭既然規模更大、更激烈,為了提高作戰的效率,就出現指揮作戰的王者。

    卜辭反映,商代召集一次以三千人為常,有時五千,甚至一萬三千人。也提及殺敵二千六百五十人。殺馘一般是俘獲人數的三分之一,推測該次戰役俘獲敵人可達七、八千人,則雙方動員的人數當會超過一萬。看來商代大規模的戰鬥,雙方動員一萬人以上是不成問題的。到了西周時代,其規模又有所增大。譬如西元前十一世紀康王時,盂受命征伐鬼方,第一次交上戰俘一萬三千八十一人。顯然規模較之商代又擴大很多。

小規模的衝突不必有人指揮戰鬥。但大規模的戰爭,不但有人統籌指揮戰鬥,參與者更要講求戰鬥技巧,才能有效發揮戰鬥力。甲骨卜辭有「大學」的名稱,教學內容有「教戍」、「學馬」、「王學眾伐于免方」,應是有關軍事的訓練。負責教學的人自周代以來已名之為師,師在商周時代都是一種軍銜。《周禮地官師氏》掌教育貴族子弟及王家侍衛,不但淵源自商代,也表明軍事為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

軍事訓練的內容,借用今日的情況,首先是隊伍的集合與編排,然後是戰鬥技巧的鍛鍊。隊伍不整齊就是訓練不嚴,軍紀不律的具體表現。甲骨文的替字,作站立的二人一高一低把隊伍的整齊性破壞了,故有廢替,敗壞的意義。誖字也有類似創意。甲骨文作兩個相向成是一種附有戈的的攻擊性盾牌,如附圖。

從誖的意義為亂也,可以推測表達隊伍不但凌亂,而且還有相互面對的情形。戈是會傷害人的武器,排隊時要全體面對敵人。現今竟然凌亂到可能傷到同儕的局面,當然是非常的糟糕,誖亂非常。這不是很好的有違常規的示範嗎?這個字的演變,首先是把盾牌析出(甲骨)(金文)、(籀文),再進一步成形聲字的誖與悖。

 

 





北斗 2009-11-23 20:04:00

劍客久磨劍
出韜光耀眼
何時再比劃
英雄驚步前

版主回應
不是劍客九磨劍,只因病魔來纏身,心憐鐵劍漸生鏽,無人可代舞旦晨。昨夜勉強寫了一篇中,請指教。

























+------------------------+
2009-11-24 09:44:50
霜霜 2009-11-20 15:13:08

古人逐水草而居
水源的爭奪是戰爭的根源
現在的人,住得籬水邊太近
反而是災難
莫拉克颱風的時候,整棟建築物在水中漂的畫面
記憶猶新

楊風 2009-11-17 09:51:42

來賞英勇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