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3 22:00:51殷墟劍客

050瀕,猶疑而皺眉頭

050瀕,猶疑而皺眉頭

陶船,

16公分,長54公分,廣州出土,

東漢,西元一至西元三世紀。

前有碇,後有舵,船上六人,依人身高比例換算,船長可達14-15公尺,載重約五百斛以上,甲板還佈置六組矛與盾的武備。

 

    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古人最先選擇濱水之山丘居住,生活圈越來越大時,就不能不往山下移而鄰近河流。為了尋找生活的素材,或為了連絡訊息,自然有不少機會需要渡過水流到對岸去。架橋在古代是個大工程,不是少數人所能完成的。大部分的河流是沒有橋樑可渡的。在枯水期,水量不多,人們可以涉水而過。甲骨文的涉字,作兩個腳步跨越水流之狀(。絕大多數的涉字,兩腳步分別在河流的兩邊,表現跨過河流的動作。

    如果在高水期,河流成為深邃寬廣,雖然也可以借助舟楫渡過。但舟楫的建造也不簡單,也不是隨時停靠在岸邊等待著,這時如果有要事,趕時間,不得已也要涉水或游水而過。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藉助漂浮物,憑依浮游而過。常見的漂浮物是木幹、樹葉。人的體重只有大樹幹才可以支撐得起,但大樹幹不易找得到,過於笨重也不能隨身攜帶。怎麼辦?

    《易經‧泰卦》九二爻辭有『包荒用馮河』,根據先師屈萬里教授的考證,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瓠瓜可以利便渡河。人們發現挖空曬乾的瓠瓜,量輕而浮力大。瓠瓜個體越大,浮力也越大而載重多。一般的瓠瓜如果帶上二、三個就足夠浮起人身。挖空的瓠瓜可以裝水,水也是旅行者必備的東西。因此遠行的人就隨身攜帶挖空的瓠瓜殼,一來可裝清水,遇到河流時就可藉之漂浮渡過,一舉兩得。借用瓠瓜之力渡河看似原始,但在秦漢時代還是行旅常備之物,不少先秦文獻都提及以瓠瓜渡水的應用。如《莊子‧逍遙游》,『今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尊以浮於江湖。』

    抱瓠瓜渡水有個缺點,衣服肯定會弄濕。對於一般平民來說,這不是大問題。渡過河岸後把衣服烤乾或曬乾,又可以上路了。但對於講究身分的貴族來說,穿著濕瀝瀝的衣服呈現在他人之前,盡管時間不長,可能也會覺得不體面。金文有個瀕字,由頁與涉組合而成。《說文》的解釋是「水涯人所賓附也,顰戚不前而止。」《說文》還收一個「涉水顰蹙」的顰字,創意一致,與涉水有關。

        仔細看金文的字型,涉部份的兩個腳步都在河流的一邊,表現的是還未渡過河的景象。頁是把人的頭部也畫出來的樣子,有時連眉毛也描繪出來。在早期的文字,這是貴族的特有形象。一般人用簡易的側面形象就夠了。為什麼強調貴族的身份?一般人別無形象的考慮,涉水而過就是了。但貴族就會考慮東、考慮西,皺眉頭有所顧忌,猶疑不下,難於決定到底要涉水還是不涉水呢。

   人在考慮事情難下決定時,常會皺起眉頭來。這是人類社會所碰到的情況,有必要以語言文字表達的。而在古代,憂國憂民是貴族的專利,一般人只要有飯吃就很滿足了。如果用圖畫把皺眉毛地形象確實描寫出來,對大眾來說,可能不是容易的事,因此轉而用常皺眉頭的貴族或事態去表現。就像憂字,也是用貴族的心去表達憂慮的情態。

漢界 2009-08-30 08:15:59

謝謝

謝謝劍客君演示了[瀕]與[顰]
關於[造字之法]與[用字之法]者

佚凡領教更多
受教了

謝謝
祝好

佚凡

版主回應
謝謝閱讀,有空請再光臨。 2009-08-31 05:03:16
旅人 2009-08-30 01:28:59

/今天吃飯時,有人拿來請願書請簽名,加拿大人到台灣不必簽證,但台灣的人到加拿大卻要簽證。不對等,希望國會立法讓台灣來的人也不用簽證。/

劍客教授為台灣爭取權益
感恩喔

晚安

楊風 2009-08-29 12:02:03

假日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