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7 21:58:09殷墟劍客

049昔,水災已成往事

049昔,水災已成往事



下彩繪海水翻騰龍紋瓷梅瓶

34.8公分 

清代乾隆年款,西元1736-1795

 

人需要食物,所以居住地點的選擇是易於獲得食物及水的地方。河流是取水最容易的地點,但河流水量與季節有密切的關係,落差有時可達二、三十公尺。為了避免雨季水漲的災難,古人就選擇較高亢而可免水災的地點棲身。但人口的壓力迫使人們逐漸往山下搬移,居住地域漸擴大,以至要到平地建立村落,發展農業。但移居平地就不免有水患的困擾。

人類從山上遷居平原而要與水奮鬥的過程是艱辛而歷時久長的。商人建國的過程就是一個好例子。商人棲息的地域是黃河下游的沖積區。其地區很少發現五千年以前的遺址。黃河的某些段落河道淺,泥沙多,密集的雨水常使河道宣泄不及而造成氾濫。黃河小決堤時時有之,以清代乾隆一朝為例,就有河南地區的七次,江淮地區的十一次。

商代的氣候比現在溫暖,雨量較充沛。那時沒有什麼水利設施,黃河肯定較後世更易造成災害。根據《史記‧殷本紀》,從商的始祖契到湯建國時(約在西元前一千七百年)共遷徙八次。從商湯到盤庚建都於安陽之前,又遷徙了五次。以他們所棲息的地理環境,遷徙時所作的宣言看,推測商人經常為洪水所苦,大多數的遷移主要是為了避免水災。

商人提到過去的日子用昔字表示。甲骨文的昔字由災及日兩個構件組成()。災是大水的災難,字取象洪水浩蕩,波浪重疊翻滾之狀(。日為太陽的象形,表示大水為患的時代。大水在目前還是一種難於防範的大災難,古人更是難於為力。故使用水患來表現災難的概念。大水為患已是過去的事,所以用以表達過去的日子,表示商王朝後期已不視水患為嚴重的問題了,故盤庚遷都安陽之後,二百多年不再遷都。因水災已不是常見的禍害,故災字就漸漸以新起的災難取代往昔的水患,如為以兵刃之災創意,為以火燒房屋表意。

或以為高厚城牆的修建是為了防禦敵人的入侵,是有激烈戰爭後的高度文明產物。這個意見值得挑戰。首先是城牆修建的時代。河南鄭州北郊西山遺址,發現興建於仰韶廟底溝類型而廢棄於秦王寨類型時代的圓形城牆,年代約在五千三百年至四千八百年前。歷史學家認為其時的社會還未進入建立國家的型態。

其次是,有些城牆的內外都築有斜坡以增強牆的強度。它們的坡度小於四十五度,是防水的堤防常見的形式,因可以有效防止水對牆根的侵蝕而導致崩壞,但非常不利於防守敵人的入侵。有些城牆甚至內側無護城斜坡,外側卻有坡度不到四十度角的土石結構的護城坡,很容易讓敵人走上去。

還有,河南安陽作為商代後期的王都超過二百年。照理說,應該修築有周全而堅固的城牆以防敵人的入侵。但是考古學者幾十年來密集的調查和發掘,始終不見城牆的痕跡。商被周的聯軍一擊敗潰而亡國,以致紂王火燒自殺,很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堅固的城牆可拒守,以待援軍的到來。安陽的地勢高亢,友時附近雖有大水,但都不曾對它構成危害。也許商的王室是因安陽的地勢較四周為高,沒有嚴重的水患,故認為沒有必要築城,還看不出築城在軍事上的用途。,如何解決河流氾濫才是最初的切要問題,後來才發現它有抗拒敵人的重要作用而廣加修築。甚至在不虞水患的地點也要修建以防禦敵人。

白馬 2009-08-25 12:03:29

瓷瓶上
海水翻騰畫
跟日本傳統畫上的海很像
不知是誰影響誰

版主回應
元代的青花瓷已有龍在海浪上翻騰的圖案,可能比日本,尤其是浮世繪,要早,但不敢肯定日本沒有更早的例子,或是受中國的影響,這是一個大題目。 2009-08-28 00:45:18
傾聽 2009-08-23 16:32:50

請政府停止出賣柴山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082123130900

版主回應
謝謝寄來呼籲停止出賣柴山的訴求,我想高雄市府應該先站出來說明政府不能標售柴山的利害關係,然後我們小市民才能進一步了解情況,目前似乎中央〈包括立法院〉要做全盤的檢討與規劃,制定真正解決的辦法。沒有專業知識的小市民的連署恐怕公信力會差一點。 2009-08-23 21:38:15
昨夜微霜 2009-08-23 11:21:06

甲骨文的昔字由「災」及「日」兩個構件組成
災+日=昔
昔日的災難,無辦法題供為日後的借鏡,就是更大災難
台灣颱風災難即是如此

版主回應
我不懂水利,不敢亂批評。但希望全民有共識,商代曾經為水災所苦,終於克服困難,把水災成為過去的事,現代人的智慧更高,理應想出有所對付的辦法。 2009-08-23 21: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