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7 12:57:37費比安

【Movie】會心一笑之作_《我來自紐約》



今時今日,每見大馬中文電影上映,坦白說,未必會掏錢入場觀影。素質低劣是主因,再者是題材取向一般,難以產生興趣。雖曰用行動支持最實際,但花上90分鐘給一部明知越看會越氣的電影,何苦呢!最后,不吐不快撰寫專文數落很傷身,我寧可把時間及心思,放在更值得被關注的影片上。

言歸正傳,繼杜雪芳《出走的時光》,再有女導演作品,由張爵西編導的首部長片《我來自紐約》,值得入場。

紐約出生成長的小女孩Sarah,因媽媽出差中國,不得已來到馬來西亞,跟外公共同生活在熱鬧的華人組屋里。文化及語言差異性,令祖孫兩人溝通不良,可隨著時間推進,Sarah透過同齡玩伴及外公,找到一份科技產品提供不了的最原始的愛......

說實在,如肥皂劇那樣的老土劇情,讓人輕易就猜透下一個情節。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往往是許多電影的致命傷,橋段老梗沒關係,最重要是能夠拍好它!無疑,《我來自紐約》借由扎實劇本描繪,算是頗流暢地影像化敘述,營造出有笑有淚的溫情片。



久無新作的狄龍,去年曾參演任賢齊執導《落跑吧愛情》扮演追憶故人的老船長,這次則飾演有武術底子的鐵打師傅。也許是熒幕硬漢深入民心,年老褪去火氣的狄龍,慈祥有愛的演繹,甚為耳目一新!電影不免俗給他展露霸氣,那句加重語調的“我沒當武術總教練很久了!”是呼應昔日代表作《英雄本色》潛臺詞,挺富趣味。



戲份不多的宣萱,角色舉足輕重,其一身星味,完全讓人代入她就是服裝設計師。她與狄龍這對典型華人社會父女關係,輕輕數場戲就被勾勒出來:父兼母職的爸爸愛在心口難開,對比倔強女兒急欲掙脫家庭枷鎖,尋找自身幸福與自由,戲碼熟悉不過,卻也充滿著戲劇張力。兩位港星的可觀演技,是本片一大助力,盡管講華語總令人覺得有些怪異,整體無損投入。


去年,《我來自紐約》參加《第七屆澳門國際電影節2015》,成功摘下最佳編劇(張爵西)最佳男主角(狄龍)最佳女配角(宣萱)最佳新人(陳沁霖)4獎,圖為導演張爵西和演員在獲獎后合影。

早在電影未開拍前,劇本就先后榮獲《2013年紐約劇本大賽》(2013 New York Screenplay Contest)《2014年好萊塢劇本大賽》(2014 Hollywood Screenplay Contest)卓越劇本大獎

首部作品,不難看見導演爵西個性,電影以輕松溫和調子詮釋,適時地灑些洋蔥,又不會刻意煽情加沉重,收放拿捏得宜,沒形成“易放難受”窘況。從歌手到演員,再晉升編劇和導演身份,甚至還負責演唱電影插曲(片中宣萱在電話亭打電話一幕所播放的磁性嗓音,正是她),以第一部執導作品而論,絕對合格。





電影透過小女孩視角出發,這點倒不太明顯,而語言轉換,也顯得突然。飾演Sarah陳沁霖,有個金視獎雙料得主小哥哥陳浩嚴,曾參與過戲劇演出,漂亮外形、童真演繹與可愛小任性,讓一個最初不算討喜的角色,并未惹人生厭,算是達標。同片3位童星,以扮演阿寶陳智深(另二為張寶權羅敏兒)表現最搶眼,自然且無表演痕跡,倘若戲份不是都集中在陳沁霖身上,恐怕已喧賓奪主。其實,電影稍嫌冗長,如果能夠把部分不必要,例如阿寶的戲份刪去,相信會更理想。



值得一提,電影借由親人陪伴,傳達出愛是不離不棄,卻沒因此抨擊科技產品的誕生,使感情疏離,反而凸顯了它的功能性,讓智能手機拉近彼此距離,用文字取代言語,這點相當可取!此外,很喜歡片中營造的街坊情,還有組屋之取景與角度亦見用心,攝影師孫榮章能夠在有限空間里,呈現出氛圍,應該嘉許。



本地演員方面,以鄧壹齡(上圖后排中間)、林家冰
(上圖后排左一)梁拯康(上圖后排右一)戲份較多,難得鄧壹齡不再被導演相中演討人厭小角色(例:《小電影》難搞家長、《OlaBola》口出惡言車衣女工),終于能夠好好展現她的天生喜感與精準演技!這次扮演嫁作人婦的臺灣女人,啰惹式多語加方言臺詞很生動,她跟陳智深的活力母子檔,提供不少歡笑聲,而誤解偷竊情節,情緒轉折也處理漂亮,恭喜啊!



猶記得,當年《天天好天》里的林耀明李馨巧祖孫情,打動無數觀眾;如今,《我來自紐約》狄龍陳沁霖,有更多溫馨互動,相信要感動各年齡層觀眾,不難。如果您喜愛溫馨小品,不妨考慮這部老少咸宜之作。


評分:★★★(五★滿)
四字評語:溫馨小品

刊登於[快樂星期天]週刊@《星洲日報》
『放映室』之【費林影室】專欄
2016年3月13日(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