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1 20:01:17笨●快樂的魚

《液態之愛》摘錄&今天

《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by Zygmunt Bauman

 

I 出入愛戀

 

作家克里瑪(Ivan Klima)說:沒有什麼比實現的愛更接近死亡。這兩者每一次出現,都既是唯一也是永遠,不容重複,不由分說,不許遲疑。…你不可能踏入愛與死兩次…愛與死自為首尾,輕蔑請忽視其他一切。(35)人們不可能從一件永無下次的事,學習「下次我要做的更好」。(37)

→以單次愛戀而言,愛的出現和死的確有很高的相似性,例如對愛或死的出現之無法預測,但是為什麼作者會認為這是一件無法再學習的事呢?我們或許不能死兩次,但是再愛一次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確實,人們可以不只一次墜入愛河,有些人還會誇耀或抱怨戀愛、失戀老是太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這類「容易愛」或「容易被愛所傷」的人的故事,人人都曾聽聞。…所謂愛是「至死方離」的浪漫定義,無疑已退流行…不可免的意味著,可被稱為「愛」之經驗的試煉變輕易了(38)

 

 

所有的愛都力求獨占,但就在它勝利時,它也會看見自己終極的挫敗。所有的愛都努力埋藏其不安與遲疑的源頭;但一旦它成功了,很快就會開始枯萎─然後凋謝。(43)他者的挑戰、催動與誘惑,使得所有的距離都顯得令人無法忍受的遙遠,不管它已縮得多短且微不足道。…愛欲鼓勵把手伸向他人─然而,會去愛撫的手,也會去攫取或榨擠(44)

 

只要愛存在,它就徘徊在挫敗的邊緣。當它前進,它的過往也隨之煙消…它對眼前的一切,還有未來會是什麼,也都一無所知。…愛是一種貸款,抵押物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未來。(45)

→這個比喻很有趣,例如AB說如果你愛我,那你現在馬上幫我去買紅茶拿鐵,right now

這個時候B會行動,可以解釋為當下BA的情感表現或者維持關係的行動,去換取有限的未來。

A在紅茶拿鐵事件中,以未來的回饋作為抵押物,向B貸一杯免外送費的飲料。

 

 

如果說欲望是想消耗,愛則是想擁有。欲望的實現意味消滅其對象,愛則是與其所獲共同成長,並因其恆久不渝而得到實現。如果欲望是自我毀滅的,愛則是自我延續的。(47)(然而它們之間也有相似性,)欲望毀滅其對象,並在此過程中毀滅自己;愛則是在其對象周圍編織關切的保護網,使之成囚。愛抓住俘虜,予以拘禁;它所以逮捕,是為了保護它的囚犯。(47)

 

 

買股票若價格看漲,你會持有不放,並在獲利下跌或有其他股票看來更旺時迅速賣掉。如果你投資的是一段關係,你首先期望的獲利是安全;各種意義下的安全─在你需要時幫助你,悲傷時拯救你,寂寞時陪伴你…。但記得這個警告:一旦(52)為關係許下承諾,即是「就長期來說,毫無意義」。(53)它不是你自己「要走或留」的選擇,事實是,你根本沒權力阻止伴侶退出這場交易。(54)

→作者想表達的事是,有些人把關係視為買股票一樣,但事實是它的風險可能更高而且更具不確定性,並且沒有所謂的理財師或分析師可尋求;你不光是決策者(股票不能反抗你買賣),也會被決策所困。

 

 

當愛人沒有安全感,他們往往會出現很沒建設性的行為,不是試著取悅,就是試著控制,甚至可能在心理上凝虐對方─所有這些行為,都像是要把愛人趕跑」。(55)

 

 

我愛你,因此我讓你做你自己並且始終如一,不管我多麼懷疑你做選擇的智慧。不管你的固執可能對你造成多大的傷害,我都不敢反對你,免得你被迫在你的自由和我的愛間做選擇(58)

→失敗的關係來自失敗的溝通,而這是作者引洛士特兩條溝通歧路的其中一條。

 

 

這正是愛所做的:從「所有人」搶走一個他者,並透過這項行動,將「一個」他者重新塑造成「相當特定的某人」。(62)

 

 

「姻親」是有條件的親屬關係─就是說,有但書的親屬關係。(75)

同居有著姻親紐帶所缺少的吸引力。它意圖單純,不需誓言,若是有宣言的話,也並不莊嚴,沒有附帶條件,也不受束縛。…在「同居」時,未來的親屬關係都不會造成陰影…「同居」是「因為想…」,不是「為了要…」。未來的所有選項都保持開放,過去的一切都不會造成阻礙。(76)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79)

在「網友」這種關係中,訊息本身並非訊息,訊息的來去、訊息的流通才是訊息。我們屬於話語和未盡句子的平穩流動。我們屬於談話,不是談什麼(83)

→我想這可以言簡意賅的說明,我和張婉雲對FB有莫名排斥感的原因。只能說這句強而有力。

 

 

------

 

記得以前社心讀過一部分,但是印象有點模糊了(>"<)

 

------

 

哭了,

覺得自己很可笑,

於是哭得更大聲了。

 

妳真的有夠荒謬的,

也難怪別人很難同理妳,

也難怪無法對妳訴說,

因為妳就是這樣一點都承擔不起。

 

可是呢

偏偏不希望是最後知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