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7 01:12:14狗骨頭

海龜、海帶、海草


行政院會五月份的「大陸工作簡報」指出,中國把海外留學歸國的人士稱為「海龜」,而這此幾經汰選才獲出國機會的精英,素質高於社會平均水準,不過這批「海龜」卻難以融入中國就業市場。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公、自費出國的留學生約五十萬人,其中學成返回中國的約十六萬人,而中國人力資源市場把這批人戲稱為「海龜」。簡報中還指出,隨著「海龜」一辭出現後,中國又浮出兩個相關名詞,分別為「海帶」和「海草」。

所謂「海帶」,意思是「海外歸來的待業者」。由於「海龜」眼光甚高,難免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但是社會上的高職缺所剩不多,加上先前已進入職場的新潮「海龜」,對舊體制造成衝擊,使得居於高位者心生警惕,因此中國社會有一批為數不小的海外歸來待業者。

另外,「海草」是一個更殘酷的名詞,指的是「海龜」被「炒」魷魚,以及「海龜」創業失敗或是在職場上碰壁觸礁。

此一報告還提及,「海草」現象大量發生之因,緣自「海龜」們與中國社會的傳統行為模式脫節,他們在民主法治的國家留學受教之後,返回仍舊講求關係的「人治」環境,導致新舊意識形態嚴重衝突,遂而「海草」大量產生。

不過,從長遠來看,「海龜」是根本改變中國的力量,「海帶」和「海草」現象,雖然對「海龜」的作用有所阻滯,但仍無法停止新思維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