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1 08:46:09小蟹子

在家讀《論語》4:生機燦爛的學習旅程

    當社會富庶以後,孩子們的成長受到周全的照顧,很難體會「匱乏」後領略到的滿足,以及為了填補匱乏所鍛鍊出來的信念和毅力。所以,很多人相信「貧窮是最好的教育」,帶著孩子露營、參與農場體驗,或者送到國外野訓……,都是為了提供一種「簡單生活,節制慾望」的學習機會。

    然而,衣食無虞的成長環境,還是很難理解一種「無論如何都要活下來」的養成情境,人們又找到第二個教育妙方:「勞動是最好的教育」,淨灘、淨山、社區服務、安養院木工維修……,運用體力勞動和心智勞動,產出產品,改變環境,滿足生活中的需求,得以發揮潛能、想像和創造力,在自我成就中,感受「人與人的連結」和「人與環境的依存」。

    這樣看起來,經歷過「少也賤,多能鄙事」的孔子,確實在貧窮和勞動中完成扎實的童年教育,繼而一輩子好學、勤問,在反覆深思中不斷提升自己。從管理倉儲、畜牧這些勞作實務,累積經驗,放大視野,不僅關注天下大事,也認真開辦私人學校,刪定《詩》《書》《禮》《樂》,選作教學課本;闡釋《周易》卦爻,讓傳統生活得以更新、流傳;並且完成《春秋》,詳實記錄了歷史演變和各種信念堅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孔子「學習履歷」的大方向,在崩亂的現實中,整理古代典籍、闡述先哲思想,努力延續傳統文化,絕不亂加自己的詮釋和想像。這樣的身教和言教,繼續影響了他的學生和再傳弟子,大家聯手把孔子一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數危劫、閱人無數的生命故事,像中小學生寫「教室日誌」,同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地保存下來。

    我們拆解「論」這個字的字元,左邊的「言」,指的是學說和理論;右上的「亼」,是古代的「集」,象「三合」之形,很多人圍聚在一起;底下的「冊」,在甲骨文的原型中,就是造書的過程,等於是一種思想的重組和打磨。「語」這個字,比「言」多出了人和人的對話意味,議論、答辯、互動,形成重疊回應,兩個字組合起來的「論語」,就是透過對辯,集結出來的秩序。

    大家的筆記相互借閱、參照,慢慢就發現,有一些安靜、認真的學生,寫得特別簡潔、深邃,很快就有人來借筆記,抄著抄著,慢慢就出現一些流通的共同版本。因為沒有特定的編輯,《論語》定稿時,也許會偏向某一種文字風格,但並不是統一的全貌,有時也會出現瘋狂、有趣的樣態,譬如有些頑皮的學生,覺得老師罵人特別好玩,女子與小人難養,白天睡覺像朽木、又像糞土做的牆,把教室氣氛紀錄得淘氣熱鬧,有點像青春校園偶像劇。

    這些不同角度的觀看,以及因應個性差異形成的不同領略,充滿了人性的溫度。急公好義的子路,遇到需要挺身而出的大事,急著來問老師:「我要不要趕快去處理呀?」

    「爸爸和哥哥還在,應該先問問他們!」孔子話沒說完,他就衝了出去。這時,慢吞吞的冉有進教室了,遲疑地問:「我遇到很可惡的事,要繼續忍耐嗎?還是,我得挺身而出?」

    「當然!快去做,生命總要做點甚麼才值得繼續。」孔子這一說,一直在旁陪伴的公西華就不懂了,孔子特別解釋:「冉求天性穩重,要鼓勵他勇於實行;子路好勝,要壓著他學會退讓,才不會因為熱情急躁誤事。我希望,每一個孩子在未來,都不必成為我的影子,各自都能成就不同的努力和嚮往。」

    這些孩子,圍繞在他身邊「言志」。子路第一個跳出來:「中等國家夾在大國間飽受軍事威脅,百姓連年飢餓,我可以在三年間讓百姓勇於作戰、安於禮制。」

    「我啊!只能管好小國。」多才多藝的冉有說:「三年內我可以使百姓豐衣足食,只是進一步的禮樂教化,我還得物色更好的賢人。」

    「我想做個小司儀,讓人人安於所在。」公西華很謙虛,生活也過得很簡單。這些年輕的學生對世界充滿了想像,熟年的曾皙淡淡說:「我只想在春天即將消失前,和朋友一起泡泡水、吹吹風,一路唱歌回家。」

    這也是孔子秘密藏在心底的願望呢!生機燦爛的對話,收集在《論語》裡,就開展出一場又一場珍貴的學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