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讀《論語》3:從前從前,有個孤單的孩子
孔子的信念和追尋,在這個世界上無限衍化,像「超能英雄」。他打破貴族壟斷的文化教育,開啟諸子百家先河,生前在國際旅行講學時,就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後世又尊稱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甚至連對有學問長者的敬稱「夫子」,也變成他的「專利」,西方語言中的「Confucius」,就是「孔夫子」的語音延伸。
很少人注意到,在很小很小的最初,他也只是個孤單的孩子。想認識這個曾經和我們一樣孤單的孩子,得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殷商傳說,開創者商湯據說是「古之聖人」,到了帝乙,雖說是「聖人之後」,因為連年征伐,國力衰微,還得和西方崛起新勢力聯姻,穩定矛盾。
帝乙年輕時和沒有名份的妾,生下老大微子啟和老二微仲,直到這個母親成為皇后,老三才以「皇后嫡長子」的身分繼位,就是紂王。大哥微子啟少經磨難,早熟又懂事,總扮演著「黑臉」角色督促三弟,年輕的紂王很不耐煩,越來越常和哥哥發生衝突:「我承天而降,成為萬民的天。任何人想撼動我們,都不可能!」
為了和諧,微子啟不得不離開。武王伐紂時,微子啟回到宮廷,袒身縛面,跪行獻上禮器,遠封宋國,立都「商丘」,努力保存摯愛的家國。他的親生兒子和孫子,都必須做為人質留在周朝,宋國國君按「兄終弟及」的宗法,交給二弟微仲,這就是孔子的先祖。
隨著家族分衍的衝突和競爭,孔子的太太太……祖在內亂避禍中輾轉逃難到魯國,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當上鄒邑大夫後,與原配施氏連生九個女兒,為了延續家族,娶妾得子叫孟皮,偏又跛足,根據《周禮》,廢疾沒有承傳家業的資格,為了對家族有所交代,叔梁紇年紀越大,越渴望再生一個兒子,七十二歲時,終於鼓起勇氣向顏襄請求聯姻。
顏襄有三個女兒,就像台灣民間傳說《蛇郎君》和西方經典童話《美女與野獸》裡的爸爸一樣,為了摘一朵花,不得不從自己的三個女兒中擇一「獻祭」。從荒土裡開出來的花,在《蛇郎君》和《美女與野獸》裡,代表不同物種的溝通和理解;到了春秋時代,就成為不同階級的跨越和連結。和商朝貴族後裔聯姻,促成家族階級向上流動,讓顏襄有點動心,但還不敢貿然決定,只能問三個女兒:「叔梁紇能文善武,只是年紀太大了,不知道你們誰能夠嫁給他做妻子?」
和童話故事一樣,大女兒和二女兒都不願意,只有十八歲的小女兒顏徵在,不捨父親失望,終於答應出嫁。因為年齡相差懸殊,於禮不合,他們在婚後遷居到荒遠的尼丘山。顏徵在向山神祈禱,很快生出健康的男孩,為了謝天,孩子命名為「丘」,因為是老二,根據伯仲叔季的傳統排序,字「仲尼」,老大孟皮跟著也字「伯尼」。
看著孩子平安長到三歲,叔梁紇自認為心願已了,安心離去。沒想到他一走,正妻施氏含忿報復,孟皮生母被虐而死,顏徵在帶著兩個孩子遷回娘家附近,親自教養,為免捲入家族衝突,直到離開人世,兒子都十七歲了,也不願意告訴他,父親葬在哪裡?從小就非常懂事的孔小丘,希望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葬地,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直到老鄰居看不過去,透露叔梁紇墓處,終於將父母合葬於防山。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成年後回顧童年,話說得很輕鬆,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但是,如果用「名偵探柯南」的精神來推論,在很久很久以前,實在藏著太多的衝突糾紛,悲傷又難堪,像跌了一地的拼圖,需要更多的想像,我們才能一點點、一點點還原。
這個背負著父親的盼望、母親的堅忍,在艱難中奮力長大的孩子,遠離家族,缺少陪伴、支持,壓抑著一肚子的疼痛和寂寞,還要打起笑臉,捨不得讓媽媽擔心,從來不說的委屈,比悲傷更漫長,直到十九歲擠進魯國貴族圈,做了小官。經歷近十年的國際遊學、從政改革,以及各種充滿挑戰的職場考驗,三十歲開始,他創辦「平民學校」,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成為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更厲害的是,他懂得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不斷因應社會變動革新教材,最後由學生整理出來的「教學筆記」,系統成篇,叫做《論語》,成為教育連鎖機構的基礎根據。
再也沒有人想像得到,曾經,他只是個孤單的孩子……
【無上威權,更需要一點暖】
孔子的故事,得從商紂王的老爸說起。
從遠古的父親,到他自己的父親,無上威權,更需要一點暖,否則啊,生命的搏鬥,真比小說還曲折,適合改編成古裝家鬥戲。
悲摧嗎?還好啦,曲折的人生就像小說,一直走一直走,就能遇見幸福。
孔小丘,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