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2 07:00:00南山子
訝字演義
出門相迎,是一種禮貌。在宅門、閭門,還是村子口,地點不同,表示對訪客的重視程度。但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並沒有親自出迎,(圖:三國)
======
訝:「相迎也。《周禮》曰:『諸矦有卿訝也。』从言牙聲。」奪為驚訝義,別造迓字以應本義,從辵,訝省聲。
《周禮‧秋官司寇‧掌訝》:「凡賓客,諸侯有卿訝,卿有大夫訝,大夫有士訝,士皆有訝。凡訝者,賓客至而往,詔相其事而掌其治令。」即本義也,許書以「相迎」為釋,相者,對待義也,迎來者曰訝也。然孫星衍覆刻宋本《說文》訝重文:「迓:訝或从辵。」段注:「此下鉉增迓字,云訝或從辵,爲十九文之一。按迓俗字,岀於許後。衞包無識,用以改經,不必增也。」檢《玉篇》:「訝:魚嫁切,《說文》曰:『相迎也。』與迓同。」又:「迓:午嫁切。迎也。」是時訝義未奪,迓注異音,非重文可知矣。《廣韻‧禡韻‧迓紐》吾駕切:「迓:迎也。」「訝:嗟訝,亦上同。」二字同音,訝增嗟訝義。《集韻》:「訝迓御輅:魚駕切。《說文》:相迎也,引《周禮》:諸侯有卿訝發(也)。或作迓御輅。訝,一曰疑也。」以首字訝為正,餘三同音義字,而訝增「疑也」之義。
按《呂氏春秋‧孝行覽》:「無訝無訾。」已著嗟訝義,《新唐書‧李勣傳》:「乃錄郡縣戶口以啟(李)密,請自上之。使至,高祖訝無表。」唐宋間,訝奪為驚訝義,別造迓字以應本義。迓从辵,於迎義為勝,訝本義遂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