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字演義
尉:「从上案下也。所以㷉申繒也。」本義衍熨,引伸義衍尉、慰。
《說文‧𤈫》:「从上案下也。从𡰥,又,持火,所以㷉申繒也。」徐注:「今俗別作熨,非是。」段注:「引申之為凡自上按下之偁。《通俗文》曰:『火斗曰尉。』」《正字通》:「尉本作𤈫,或書作㷉,俗从小作尉。慰安之慰亦借㷉。申繒用火,从小者,从火之譌。㷉斗作熨,非。」是𤈫本案下義,衍校尉、慰安二義。於器物屬名詞,於案下則動詞,其初並音於勿切鬱,其後依衍義而有紆胃切畏。
其一,《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應劭注:「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偁。」蓋伸「从上案下」之義,奪㷉字為武官名。今校尉字,蓋依引伸義另造新字,不从火,並改又為寸,寸示有法,有意改之,非訛也,其音畏。
其二,𤈫本義被奪,別造熨字,以應申繒本義,仍音鬱。熨復從火,衍字也。
其三,《漢書‧車千秋傳》:「尉安眾庶。」師古曰:「尉安之字,本無心也,是以《漢書》往往存古體字焉。」則《說文》:「慰:安也。从心,㷉聲。一曰恚怒也。」漢時已有依引伸義所造之慰字,其音當曰:「㷉亦聲。」隸定皆從尉,有取於校尉之義,非從火之訛也。「一曰恚怒者」,段注:「〈小雅〉:『以慰我心。』毛曰:『慰:怨也。』《韓詩》作:『以愠我心。』愠,恚也。」蓋慍𤈫雙聲。
其四,《易‧革卦》:「其文蔚也。」《毛詩》:「薈兮蔚兮。」《說文》:「蔚:牡蒿也。从艸。尉聲。」謂植物名,段注:「古多借爲茂鬱字。」即《博雅》:「蔚蔚:茂也。」假借則與本義無關聯,無得而說。
其五,《說文》:「罻:捕鳥网也。。从网。𤈫聲。」〈王制〉注:「罻:小網也。」《玉篇》從〈王制〉注。按:小網取其細密為義,則蔚為茂鬱,亦取茂密義。是蔚罻二字之從𤈫,仍由從上按下使密有關。罻尤為從上覆下之網,用法與畢羅,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