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8 06:00:00南山子

鱷字演義

𧊜:「似蜥易,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日南。虫,聲。」衍𧍞,從魚為聲符再變為鱷,魚,噩聲。

  《說文》無鱷字,有𧊜聲。左思〈吳都賦〉:「𪓟鼊鯖」註:「魚:長二丈餘,有四足,似鼉,喙長三尺,甚利齒,虎及大鹿渡水,擊之,皆中斷。生則出在沙上乳卵,卵如鴨子,亦有白,可食。其頭琢去齒,旬日間更生。廣州有之。[1]又《博物志》:「南海有魚,狀如鼉,斬其頭而乾之,去齒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字由𧊜,聲形並改,中間應有過度字。其後《玉篇‧虫部》:「𧊜五各切。似蜥蜴。」承《說文》。至於〈魚部〉:「鱷:午各切,魚名。」「鰐:同上。」初以鱷為魚,至韓昌黎〈祭鱷魚文〉義始定。

  《廣韻‧鐸韻‧咢紐》𧊜𧍞兩字以同義連舉。所增𧍞字仍虫,惟變其聲符為咢,然𧍞《玉篇》所無,僅見於《廣韻》字書,未見文章撰述。

  《集韻》則分兩韻,其一匹各切:「𧊜:大魚,似蜴蜥。」其二逆各切:「𧊜𧍞鰐鱷:魚名,《說文》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日南。或作𧍞鰐鱷。」四字同義並舉,所列正由𧊜至鱷字演變流程, 

  按其演變,聲符由咢,定為噩聲。《說文》無噩字,《玉篇‧部》:「噩:魚各切。驚也。《廣韻》:「噩:《爾雅》:『太在酉曰作噩。』亦作咢」是以聲符通假。義符則從虫變而從魚,鱷非魚,字從魚固非,然約定俗成,況有昌黎公文章加持,至今不改。𧊜本義不失,已另造新字。



[1] 前註《昭明文選》頁65下。

上一篇:訝字演義

下一篇:鶚字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