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5-云何為『菩薩四恩行不可盡』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四恩行不可盡』?依《阿差末菩薩經》開示:菩薩有四恩行而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布施;二曰仁愛;三曰利益;四曰等與。茲分述如下
(一)
其布施者謂有二品(1)衣食金銀珍寶車馬人從;(2)法施廣布經典靡不周流。其仁愛者亦有二品(1)若有求者恣意與之;(2)欲聽經者為講說法。其利益者亦有二品(1)自成己行;(2)具他人願。其等與者亦有二品(1)如自己身所念思惟建立功德;(2)來求衣食諸所可乏悉施與之,加復勸人令住道業。
(二)
又所謂施,見乞求者踊躍與之,面色不變益加熙怡。彼仁愛者見來乞求愍如赤子。彼利益者勸諸來求,令住坦然平等之地。彼等與者假使有人,身行口言心念缺漏,訓之令護三事相副令入大乘。
(三)
復次捨心貪嫉則曰布施。精進不斷名曰仁愛。有所利益志性清和後不懷恨乃曰利益。勸入大乘不墮小意是曰等與。
(四)
復次慈心順窮則曰布施。興發歡悅懷恕戀心乃曰仁愛。興大悲哀被戒德鎧,為群黎故而忍眾苦名曰利益。養護諸行令不損耗勸一切智是曰等與。
(五)
復次若求法者亦能惠與,無所吝惜則曰布施。其仁愛者有所施與,兼以法教使得坦然。其利益者,亦為己身復為他人興隆道化。其等與者,為一切故,尋發道意諸通慧心。
(六)
復次內外所有皆能放捨,不懷妄想則曰布施。稱譽一切功勳之慧,不違師友乃曰仁愛。捨身之安所便身誼,念憂他人名曰利益。合集要行若住苦惱,既自勤修思慧成道觀之如掌,以惠他人不懷悒悒是曰等與。
由此觀之,如是『六類』,即所謂菩薩四恩行不可盡,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四恩行』者,即四攝法。所謂(1)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也。(2)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3)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4)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