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4 19:31:21寂光釋子

般若三義--金剛經講解

文/慧深法師講解

眾生只知道要開智慧,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智慧,要怎樣才能有真實智慧。外教徒於聖誕節買聖誕樹,實際上那只能用幾天而已,因為它的根已被挖斷。學佛的人只會念佛,什麼壞事都敢做,打坐回來一樣破口罵人,嗔恚心和妄想心依然存在。甚至教人念經卻只教字面的意義,遇到事情教人家好好報復。這種人不了解真實的道理,這樣學六十年、一百年也得不到一點好處。一般人不知道向般若中求,如果有智慧,處理事情就會很圓滿很正確。

  有人以為般若的道理很深,初學佛的人不可能學會,不敢學習金剛經,以為只要念念普門品、彌陀經就好,不求甚解也可以,這是很可悲的事情。事實上,佛要我們了解道理,學佛的智慧,因為有了智慧,事情做得正確,福報自然降臨。消災免難不是誦經念咒就可以的,如果走錯了路,造了惡業是沒辦法消災的。所以,再也沒有比耽誤人家學習佛法,還要更甚的惡業了。了解這個道理,今後我們更應該盡力弘揚佛法。知道佛能成佛,菩薩能行菩薩道,都是從般若智慧來的。般若智慧是正確的見解,不是小聰明,小聰明是世智辯聰,大多會害人。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只有了解般若智才是了脫生死的最好辦法。

 

   了解金剛經要先了解般若。般若有三個意義:

  一、般若為大乘佛法之綱要就般若來了解其要點何在。大智度論說「佛法即是般若」,因為佛法完全在說智慧,人有智慧,才能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判斷得很清楚。佛所說的任何一部經典,都是在教人談智慧,任何經義都包含在般若智慧之中,可見般若可以包含無量意義,不能明白它的綱要,就顯得泛濫而無所依歸。

  過去有大德主張用第一義空作為學說的根據,有的根據二諦而立說,有的以八不而立說,各人所據不同。如以第一義而立說,所謂第一義就是指本性,它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相比擬,好比金子有本性,與銀的本性質地不同,銀與銅、銅與鐵各不相同,同是金屬,卻各有不同的本質,這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這就是第一義。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樣的線,用黃金抽成的叫金線,以銀抽成銀線,蠶絲抽成蠶絲線,不能含糊籠統的說它們都是相同的線,應該要分別它們。明白第一義,知道所有的物質的本來性體是空寂,並不是本來就有的,也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比如黃金和銀、銅混合即成合金,無法將一塊合金切開,單獨拿出黃金或銀子,因為這合金已經不是金也不是銀,可見金、銀的本性也是空,這就是第一義空。了解般若,最主要在破除我執,因為我們有我執,以為什麼就一定是什麼。其實混合以後,我們無法找出個獨立的東西來。例如在水中放鹽和糖之後,就無法再找出單獨的鹽或糖。放鹽成鹽水,放糖成糖水,這都是法,了解第一義空,破除我執、法執,不要執著自己的見解,一切爭執都空了,所得到的就是將所有的虛假除掉,實相就能現前;如果不把執著除去,就不能了解實相。

  有人以真假二諦立說。假就是俗諦,俗是世俗,諦是真實,就是精確明白,確實妥當。將世間事以世俗的見解看它,這就是俗諦。而以真實的理性,聖人的智慧,才能了解確實真相,這是真諦。

  以佛法來說,明白諸法因緣生,就是俗諦。一個碗,看來是個碗,但一個懂得佛法的人來看根本不是碗,不過是人家將土做成碗形,再燒一燒,即成一個碗。有土作為主要的原料,有師傅的手工,有窯來燒,才能做成一個碗,所以這個碗的成就是因緣合成的。這就是世俗的真理,有人去做就有這樣東西出現。有米沒人煮不能成為飯,有米、有人煮,米才能成為飯,這也是俗諦。

  為什麼說俗諦?我們那世俗的還沒覺悟的本性,隨種種相轉,看到碗,忘了那只是個碗的形狀的東西,就說它是一個碗,看到一枝筆也說它是筆,總是不能想到它們也是因緣和合成就的。譬如原子筆,外殼是塑膠品,內裝有筆芯,加上一個筆頭,就可以拿來寫字。如果將塑膠做成面盆、漱口杯或碗籃也可以,塑膠本身不是筆或杯子或碗籃,相是由人想出來,以種種因緣做出來。有人訂製筆殼,就將它製成筆殼,有人訂製面盆,就製成面盆。但是我們看到碗籃或筆就說那是碗籃或筆,沒有人會稱它們為塑膠,這是我們的心隨著形相而轉。能知道一切事物隨因緣而生,就知道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有」的東西,本來是沒有的。塑膠本無特別的形體,是我們將它製成各種形體,才變成那樣東西,這種種因緣所生的東西,本來就是空,本來就是「無」,這就是真諦;而因緣和合確實可以生成種種東西,這就是俗諦。

  以聖人的智慧,能從虛假的相(碗、碗籃、筆)等等形相,來見到其真實性本是空,他們能真真實實的了解一切法本是無,是因為有個因緣法而變成有,筆來是空,一切東西本來是空,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到這些。

  二、所謂般若綱要者,謂即般若而明其綱要也。龍樹菩薩說:「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因為造業,眾生來做人、做地獄眾生、做餓鬼乃至畜生道眾生,眾生本來是無,是造業才有的。以本來是空的第一義諦而言,眾生根本是無,就如本來沒有筆,沒有碗,因為我們去造就才有。世諦就是俗諦,第一義諦就是真諦,俗諦告訴我們一切本來空的有,因為所見所聞的有本來就是空,真諦則在告訴我們有的空。

  龍樹菩薩又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二諦就是真諦和俗諦。以布施來說,我們行布施,以為布施有種種福德。但是就真諦的觀點,布施根本沒什麼福德可言;若以俗諦來說,做好事有好報,為惡有惡報,怎能說布施沒有福德呢?布施當然有福德。佛陀看到一個人無法了解第一義空,他就以俗諦來教他,既然這個眾生要造業,就應該讓他去造善業,不讓他造惡業。嘉祥大師說:「佛法不出二諦,二諦賅攝一切佛法也。」佛法的範圍就在真諦和俗諦之中,真諦和俗諦已經包攝了一切佛法,般若包含一切佛法在內,因為佛就以二諦說法,般若綱要也在二諦之中。我們有智慧,能從俗諦中了解真諦,從真諦了解俗諦,但不可以明了真諦是空就執著於空,必須同時看到俗諦,換句話說,般若的主旨就是使眾生不執著於「空」和「有」,合於中道第一義諦,也就是對真俗二諦都明白,佛為了讓我們明白真俗二諦而來說法。

  有些人以八不來做為立說的宗旨。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迷較淺的眾生也許可以生為天人,迷得深些生為人,更深的就到阿脩羅道,最深的到畜生、餓鬼乃至地獄道,生到哪裡去,全看迷悟的程度決定。這就像一個人的才能高低,決定他賺錢的多寡,或者看他努力工作的程度,來決定福報的大小。再以悟來看,悟得多的就是菩薩乘,悟得少的就是聲聞、緣覺。因為一切眾生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能了解得很清楚,處在迷之中。了解得多,就生到善道,了解得少,業也造得多,就墮入惡道,由迷的深淺而生六道之一,由悟而成就菩薩或聲聞、緣覺。因為眾生大多認為一切都有生滅、斷常、來去、一異,因而煩惱不斷。一個人生來、死去的相就是有來去,聲聞、緣覺就不執著這種相,他們偏又執著在不生不滅,所以都懸在「空」上。佛說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目的還是讓我們了解真諦和俗諦,進而了解中道的義理。

  有些法師講般若,都是從中道的第一義空來說,第一義空就是不執著空和有,一切都不執著,真正圓融。第一義空、真諦、俗諦乃至八不,其意義都在顯中道。可見得般若之功就是要將空、有完全放下,使心裡能很圓融的來了解中道。換句話說,般若就是要一切有妄想執著的眾生,開顯本來具有的正智,明白我們現在所起的無明,使我們了解從前所沒有覺悟的一切,最後了解世上的一切相都是假,這個世間無相也無不相。

  什麼是無相無不相?以水為例。水沒有一定的性狀,所以說它無相;雖然水無相,它可以顯出種種形相,我們說水是四方形、三角形、圓形,並不是水本來是四方、三角、圓形,而是因為將它裝入四方形的容器,乃至裝入三角形或圓形容器中,它才現出那些形相。加熱使水成為蒸氣,冷卻使水結成冰雪,蒸氣、冰雪也是水的相,水本來是無相的,因此無相無不相才是世界上一切東西的真相。

  開顯我們本來具有的般若正智,就是要了解空、不空的如來藏,使人人證得如來的智慧覺性。釋迦佛出世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有此覺悟。而要有此覺悟,就必須要有般若智。所以佛所說的般若法門,就是最上乘的,就是要使所有眾生都達到佛的境界。由此可知,要個別舉出每一項般若的意義,以了解般若綱要,不如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般若部的綱要,因為般若法中包攝所有的法。金剛經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第一義空之義也。」說「滅度所有一切眾生」,就是表明俗諦;說「實無眾生得滅度」,就是表明真諦。經文中「行於布施」是俗諦;「於法無住」是真諦;「乃至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非,是名,等等」,所言無非在讓我們了解二諦的意義。至於「菩薩通達無我、法」,這就是要開佛的知見。這些意義容後再解釋。

  大般若經、大智度論曰:「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是指示佛法的要領完全在於般若,沒有這種智慧,就無法成佛。金剛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就是指示般若的要領全在此部經典之中。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中,十六會說般若,其意義非常豐富。聽說在西藏翻譯般若的經文有幾千卷之多,中譯本較簡括也有六百卷,內典中卷數最多的也是般若部,我們要讀般若已經很難了,更何況要講解般若乃至受持般若就更不容易了。有些法師閉關研究彌陀經或法華經,法華經也不過七卷而已,般若卻有六百卷將近七百卷,終其一生也很難研究透徹,所以佛在第九會中特別由廣博而到簡約的說這部金剛經。

  鳩摩羅什大師師徒將金剛經譯成中文,加上魏譯的幾行文字,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字,卻包含般若的最主要義旨,而且了解金剛經,則全部佛法就能了解,所謂「一理通,萬理徹」,就是這個意思。

  金剛經是般若的綱要,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綱要。就像魚網的大綱繩,捕魚的人只要抓穩大綱繩,魚網上的每一個目就能張開。同理,了解一部金剛經的義趣,也就能把浩瀚的佛法了解得很清楚,因為金剛經就是經、律、論的綱要。

  為什麼要了解般若經?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下來,就能使佛種不斷。般若是諸佛之母,一切佛都經由般若智而成就。假使演傳此經,使人人具般若智,則人人都具佛種,所以要了解般若智。如何了解、如何受持,我們要特別加以注意,不但要了解,還要如佛所說的去受持,才能報答佛恩和翻譯佛經者的恩惠,也才能荷擔如來家業,將來得到菩提。

  三、謂即金剛般若而明其綱要也。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明白其綱要,就是在遣除我們的妄想執著。因為佛的智慧覺性不是佛才具有,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眾生就如同尚未啟蒙的小孩子一般,只要經過求學的階段,將來也能成為博士。眾生本來的資質也有這種覺性,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佛的智慧覺性不比眾生多,眾生的智慧覺性也不比佛少,只是眾生的智慧覺性被無明、妄想、執著遮蓋住,所以無法證得。佛出現在這世間說法度眾生,就是要使眾生發現自己的覺性原來和佛一樣,並不是他有覺性才成佛,眾生沒有覺性才做凡夫。所以一切佛法無非為破我們的執著,除我們的無明煩惱的障礙,一切法門就是為這個而設的,正如醫生是為治病才開藥方。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說的更直捷了當,金剛就像一把寶劍,有了這把寶劍,任何煩惱,任何障礙,都能斷除。

  眾生的妄想由分別心起,眾生的執著也可從兩方面說,一方面從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之身,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我」,佛法稱這為人我執,簡單的說是我執;另一方面從執著一切法,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這些就是法我執,簡單的說是法執。我執不除就會生出煩惱障,法執不除就會生出所知障,這些都是惑障。由於對我和法有所迷惑,就會由惑而造業,由於造業就有業的障礙,因為造業受種種痛苦的報應,有了報障。由於妄想分別,惑、業、報三障全生出來了。

  我執和法執細分起來,又有分別和俱生的執著。起心分別的執著就是分別的法執。什麼是分別呢?如兩種不同型式的手錶,雖然一樣是要看時間而製造,但是樣式不一樣,我們會去分別方的難看,圓的好看,這就是分別的我執或法執。另一種分別不是有意分別,但是由凡情隨念而起,叫做俱生我執或法執,如我們身體需要蛋白質的營養素,有人認為蛋的蛋白質比較多,不知道豆類和一些蔬菜水果也有很豐富的蛋白質,像這種不是故意去分別的,自然而起的,就叫做俱生我執或法執,大部分是多生以來的習氣種子,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所以隨念就能生起,這是比較難除去的。妄想執著就是由無始無明而起的,現在我們所要了解的般若是理體正智,我們的智慧如果開了,無明自然就明了,去除了無明,比如一間房子幾十年都未點燈,我們把電線、電燈裝好,打開電燈,房子也立刻就光亮起來,黑暗消失了。無明要成為明,也就是沒有智慧的要成為有智慧的,那麼妄想執著一定要斷除。

  佛教我們從他開示的智慧,來悟到他的知見(般若正智)。任何法門都要讓我們了解佛的正智,因此可知一切法不離般若。佛教的法門無論深淺,無非要我們學智慧。淨土法門,念佛,也是一樣。經中說「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的妄想執著不除,心如何清淨?古大德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因為我們的情愛很重,有執著,所以會在娑婆世界中受種種痛苦。愛從哪裡來?由對情的執著來,從我見來。人的情執活動很多,例如有人說:「今世不能作夫妻,要等來世。」也有好朋友說:「希望下輩子能作親兄弟姊妹。」這就是情執。

  人一旦有了我見,就有「我所有」的種種,這都是愛的根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就要斷這些情執、我見,只是這一點很難做到。有人念佛念了幾十年,臨命終時,自己最疼愛的兒子或孫子一叫,他的心亂了,這就是有情執存在。能夠一心不亂,一心一意求阿彌陀佛接引,一定就能夠往生淨土。有情執、我見,所以有罣礙,有罣礙,就有難割難捨的情,所以念佛應該將情執放下,老實念佛。

  老實二字不簡單,一切世間的染緣,常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去攀緣。舉個例子來說,我常陪老和尚(上煮下雲老和尚)打佛七,大眾身心不散亂,很認真的在念佛。如果有一個人從外頭走進來,大家感覺到動靜,就會紛紛轉過頭去看個究竟。有一次晚上大回向時,老和尚正在開示,見到外面有很多人參加念佛,老和尚就請他們進到裡面坐,結果裡面念佛的大眾就轉過頭去看他們。這就是攀緣,頭一轉,心就不在念佛上面,注意到外面的境界,眼睛去看看那些是什麼人,耳朵去聽聽他們在說些什麼,這都是妄想心,不能老實念佛。

  我們的妄想由貪嗔癡慢疑而生,嘴巴在念佛,心中都是這些五毒在翻滾著,不是老實念佛,也不能一心。由此可知,般若與淨土並不是兩回事,人能將妄想除去,心能清淨,就是極樂淨土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