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2 21:25:49Joan Joan

[文章]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上)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 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 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 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 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 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 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 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 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 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 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甜心 2007-11-03 20:47:51

好,那我Yv下面十二行
我先幫黃優頂
(因為我覺得我缺席頻率最高XD)

u 2007-11-03 09:44:49

ㄟ 我不行啦 囧
去台北沒有電腦可以查資料 囧
誰可以幫我頂一下 下次我再還你>&quot<

yv 2007-11-02 21:38:14

那我第一,前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