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 22:38:37coolanews

正確解讀健康檢查報告持續追蹤改善才是關鍵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一名六十八歲林先生,因近來排便習慣改變,由家人陪同至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醫師陳郁涵門診,詢問下才知道林先生在年前就已發現糞便潛血陽性,卻因不了解報告意義也無身體不適而未就醫,經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竟大腸癌,幸好發現得早,手術後患者恢復良好,並且定期接受年一次的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追蹤

陳郁涵醫師另舉案例指出,一名四十歲的黃先生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平時經常應酬,生活作息不定,每年都自費數萬元做高階健康檢查,但收到報告便丟在一旁,未回診追蹤也從不控制飲食。直到這一個月來經常感到疲倦無法恢復,食慾下降,頭暈不適。至奇美醫學中心就醫時發現肝指數突然升高,才知道是急性肝炎,且血糖飆升造成身體不適。重新檢視黃先生的健檢報告,才發現幾年前便已有脂肪肝問題,血糖和血脂也是逐年升高,經過開藥治療後,如今已達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陳郁涵醫師說近年來,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愈來愈普及,目前針對成人提供多種免費的健檢項目,如四癌篩檢及四十歲以上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等,且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勞工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更有些民眾願意自費安排高階身體健康檢查,然而許多人收到檢查結果後並未進行後續追蹤,或是因不了解健檢報告的意義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甚為可惜。

家庭醫學科門診是民眾諮詢的第一線,醫師除了可以協助正確判讀健檢報告外,也提供疾病治療及預防保健的衛教諮詢,必要時也可協助轉介到相關專科做進一步檢查診斷治療。

陳郁涵醫師指出健康檢查的目的是希望在症狀未出現時,提早發現疾病,或是事先偵測出危險因子以預防疾病發生。有些人花了大錢,特地撥出時間做檢查,收到報告卻未仔細閱讀報告內容,或是對於醫師建議的追蹤時間和注意事項置之不理,甚至以為自己做過健康檢查,就輕忽身體出現的症狀,如此反而失去了健康檢查的意義。

民眾對於健康檢查應有正確觀念:檢查正常不代表完全健康,檢查部分異常也不表示一定有疾病。檢查報告上的異常可能是暫時性的,也可能代表重大的疾病,一般民眾看到健檢報告出現紅字,往往十分擔心。

事實上,檢驗檢查結果需搭配臨床症狀和個人危險因子,並不是完全只看數值來認定是否健康,有些時候還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和評估才能確定診斷,例如常見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經常要持續監測才能確認是否需要開始用藥治療。

因為每家醫療院所的實驗室設備不同,檢驗方法和標準值也會不同,在比較數據時更需小心,這部分就需仰賴醫師的專業判斷。民眾可參考健檢報告中的結論與建議,按時回診追蹤;即使檢查結果都正常,身體若有任何異狀或不舒服,還是應該盡早就醫,以免延誤了治療時機。

健康檢查的種類及項目繁多,建議可從免費的健康檢查做起,例如:四癌篩檢、成人健檢等,這些檢查項目雖然基本,卻十分重要,若是行有餘力想安排自費健檢,也應配合個人的生活型態及臨床症狀有無,量身訂製,針對個人的過去病史、家族史等,與醫師討論建立個人化的健檢計畫。

陳郁涵醫師表示:以前總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隨著醫療的進步,現在我們更要說「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健康檢查有助於發現異常和危險因子,重要的是對於健檢報告中建議事項,要持續追蹤或治療。

一旦發現自己是高風險族群,更要及早進行飲食控制、運動、戒菸、限制飲酒,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預防疾病發生,並且持續追蹤來了解改善的成效,如此才能發揮健康檢查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