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7 10:09:30日曬的11樓

[攝影理論書籍回顧]攝影作品與瘋狂:讀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札

我之所以會分開兩章來寫,因為巴特在第一章結尾時自己也承認,(第一章心得請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304334690/20080308115428/)他的「知面」和「刺點」理論十分個人化,即會因不同觀賞者而有不同的詮釋,因此,他會在第二章(本書也才兩章)談談較客觀的理論。

這本書是在巴特母親過世後不久寫的,第二章讀來,更是能感受到巴特那股真實的悲傷:在母親過往的照片中找尋母親的蹤跡,在許多母親的照片瞥見一張外觀不像但氣質一模一樣的兒時照片……這股悲傷實在很感人。

我想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經驗:望著照片中的人,心中知道他曾經活著過,知道你和他生命中許許多多的回憶,然而,他可能已經去世了,也可能正在老化,甚至你若是個情感豐富的人,你會想想五十年後再看到這張照片,其中的人物應該已不在人世。

就在這種凡人透過對照片中人物的認識和想念,巴特建立了他第二章的基礎:照片中的「此曾在」。也就是:照片中的人物曾真真實實地存在過,他存在的時代、他的生平都是第一章我們所說的「知面」,而他的「此曾在」則是刺點,刺中你心中的感慨:這人曾經活著,如今他如何了?如今他已死了?如今他……

巴特是如此深深地把自己對母親的思念化作他的攝影理論,才會發現,攝影的真正本質即是一個曾經存在著的人或事或物。雖然上一篇讀心得我提到要留意巴特談的只是「肖像照」,但如今我要收回這句話。因為我之前是以我們習以為常的定義來看攝影藝術:凡是由相機和攝影者精心安排而生產出來的佳作,都是攝影藝術。但是巴特退得比這習以為常的看法更遠,拋開這種定義,巴特回到攝影的對象和成像的本質: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事物,一次的感光記錄了這真實存在的人事物。

無論巴特這樣的出發點是否合適,但就我們目前的讀書心得來說,就該站在這個出發點談,而非以另一種出發點來批評。而對於巴特這樣的觀點來說,非肖像的攝影作品就只是單純的「此曾在」的簡單記錄,反而是肖像照才複雜。(p.125)整個第二章──應該說整本書──最精采的論述部份,莫過於第47和48節了。

請先容我們喘口氣,來個深呼吸。

拿出一張你曾深愛過但如今已離你遠去的人的照片,注視著他,整張照片中是否有什麼,是你想進入到其中好好瞧個清楚的呢?這個瞧不是因為你對照片那東西的好奇,而是你知道,你深愛的人曾經也處在東西旁,或許他拍完照轉個身就看到它了?摸過它了嗎?或只是瞥了一眼?整張照片散發著你對你所深愛人的無盡渴望的探索,你想投入其中,你想感受他曾感受過的。這一切,是因為你深深知道,就在過往的一刻,你深愛的人就真的存在在相機前的這個地方。那麼真實,讓你多麼想透過相紙搭上時光機,和他見上一面。似乎你們只隔了張相紙。這種真實的感受是肖像繪畫所不會給你的。其實我個人也曾在面對肖像照片時,有過這樣的內心渴望,我想跟相中人說上幾句,我想感受他被拍時的氣溫,或是那刺眼的陽光……(這一段落讀來或許可以和班雅明的靈光概念做相互理解,巴特說:「攝影的時代也是各種儀式漸行衰退的時代,攝影或許正應合了『死亡』向現代社會的入侵,一種缺乏像徵性,且脫離了宗教,脫離了儀式的『死亡』,好似突然潛入了原原本本的『死亡』。」〔p.110〕)

這就是攝影的瘋狂!它讓你想投入其中卻又不得其門,它那麼真實,它確實存在過,它讓你想像著這一切,幾近瘋狂。這些,都是在思索攝影是否為一門藝術之前的最先反應。最後一節的節名是「被馴服的攝影」,在談的正是攝影成為一門藝術,它必須犧牲什麼:它帶給你的那股投入相片中的瘋狂。社會秩序不容許失序,攝影的「此曾在」讓觀看者如此瘋狂,唯有它被視為一門藝術,唯有它追求像傳統藝術般,接納傳統藝術的修辭時,比如追求畫面的平衡,追求構圖,追求主題單一的減法,甚至追求表現愉悅時,攝影的「此曾在」才有可能把重點從瘋狂的投入轉向藝術形式上去。甚至我們的正實生活也深受這種藝術修辭所左右,虛擬的影像支配了真實。

攝影,是一門被馴服的藝術,或是深觸你心深處渴望的真實存在呢?「讓拍攝景像順從完美假象的文明化符徵,或是迎對從攝影中醒覺過來的固執真實。」(p.136)
11f 2008-03-20 09:40:38

巴特眼光很獨到, 處處有智慧的光芒. 感謝學長的告知!
對了, 上次一忙就忘了回信了, 時間迴旋二目前還在製做中, 下半年應該會出來.

zen 2008-03-20 01:35:34

說到巴特

最近大陸似乎要把它還沒中文化的幾本書出完
我很喜歡巴特 他的書寫太有靈光了
隨便亂讀也很讚

我喜歡這類寫短札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