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和的父母,受害的孩子
很多父母以為夫妻關係與親子教養沒關係,
或認為,離婚、父母吵架是父母的事情,
小孩是獨立的個體,而且,
這是父母之間的問題,只要把孩子安頓好了,
孩子還是照樣長大,不受影響,
錯了,真的錯了,
孩子其實都看在眼裡,外在的、內在的,
他們與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
情緒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互動與溫度,
都是具體的指標,而且不能長期作假,
至於孩子會怎麼反映出來,
又和父母之間的動力、權力等微妙的因素有關。
http://pansci.asia/archives/99119
爸媽離婚,小孩長大也比較容易離婚嗎?心理學:對女兒跟兒子的影響不一樣
如果小時候你的爸媽離婚,長大之後,你自己也較容易離婚嗎?
答案是:Yes。
毫無懸念,研究婚姻多年的 Amato 發現,如果你爸媽還在你年紀越小的時候離婚,對你的影響越大。更悲慘的是,你可能會複製爸媽的情感狀態到自己的婚姻裡面──換句話說,如果你爸媽離婚,你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會離婚,如果你沒離婚,那麼你們的感情大概也不會太好(註)──這就是傳說中的「離婚代間傳遞現象」(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ivorce)。
等等!這也太悲觀了吧!如果我爸媽離婚,那我不就這輩子都沒有辦法翻身了?其實,我認為一個好的心理學研究不應該只回答「什麼」的問題,而應該要說明「為什麼」,畢竟有些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找事情的關鍵因素,或許就可以有不一樣的結局(不要再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惹!)。
於是,Mustonen 與他的同事們(2011)進行了一個長達16年的資料庫研究,他們收集了1471個少年少女的父母婚姻狀況,然後追蹤他們32歲的時候和現任伴侶的情感狀態與婚姻狀況,結果發現:
1. 有53%的人已經結過婚了,其中5%的人結婚之後又離婚了。那些16歲以前父母就離婚的人,成年之後比其他人更容易離婚。
2. 小時候父母離婚的人,他們長大後的戀愛關係品質(Relationship Quality)也比較差,不過這樣的現象只發生在女性身上。
3. 除了的直接效果之外,也存在一些間接的效果。如果一個女孩的父母離婚,那麼她和父母的關係也會比較差,而這種糟糕的親子關係,也會影響他的自尊和人際關係,使得她成年之後的戀愛狀況也會比較不好。
女性的悲哀?
這裡有另外一個疑問,為什麼這樣的狀況只發生在女生身上呢?難道身為女人就命賤嗎?等等,先別爆氣,研究者文末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一般來說父母離異的孩子,通常還是會讓母親進行養育的工作,也就是會有很多的「單親媽媽帶女兒」這種組合。因為長期和母親相處,女兒很容易認同母親的角色,「複製」媽媽的感情劇本(一直說不要找和爸爸一樣的爛男人,結果長大之後還是找一個和爸爸像的人)。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語言來說就是:當這個女兒長大之後也和她的先生離婚了,她終於可以靠母親近一點。
不過,精神分析總是用一些很厲害的語言(雖然有些時候是對的)來說明沒有什麼科學根據的事情。所以如果以這個研究為基礎的話,比較科學的解釋是:女孩在16歲的時候和母親的關係不佳,會影響到她個人(自尊)與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比較沒有辦法知覺到身邊的人的支持),以至於她的情感關係也會比較糟。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真的比較好嗎?
但是,這並不代表如果現在和老公的感情不好,就一定要為了「給小孩一個完整的家庭」不離婚啊(事實上,台灣有1/3的人有這樣的想法),根據國內的大型資料庫縱貫研究,如果國中的時候夫妻的感情那就不好了,那麼再繼續「ㄍㄧㄣ」(撐)下去,小孩在高中的時候的負面心理症狀也會比較多(陳婉琪,2014)。
在控制了許多變項之後,國內學者仍發現「怨偶離婚」對孩子的正向影響仍然是存在的:爸媽分開之後,孩子終於可以不用再面對家裡面複雜的情緒、被父母遷怒、或是變成代罪羔羊──事實上,家庭的完整或許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父母的情緒與壓力是否「溢出」給孩子,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得到他真正需要的愛(Hetherington、Bridges 與 Insabella,1998)。真正關鍵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孩子是否無辜的變成父母的衝突替身(Morrison、Coiro,1999)。
離婚,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會被波及,各種糾結也會持續(Paul R Amato,2010)。而這段冗長的童年經歷,很可能持續到成年,更可能要花一世人去修通,去接納。
一個可能的解藥
你可能會問說,那如果我爸媽已經離婚了,我要怎麼樣增強自己的「愛情抵抗力」,讓自己在感情上面不再跌跌撞撞呢?根據 Mustonen 的研究,至少有兩個方法:
1. 多認識一些重要的朋友。當你從身邊的人獲得並且感覺到足夠的支持的時候,通常你的感情關係也會比較好。所以,不要只顧著談戀愛有異同性沒人性,因為當你分手或感情面臨困境的時候,你就會需要他們了。
2. 愛自己:現在你終於知道為什麼許多兩性專家可以靠著「男人要有自信,女人要愛自己」走江湖數十年了吧!根據這份研究,童年缺愛的女性如果希望自己的婚姻可以好一點的話,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自尊(白話的說法就是愛自己)。
不過,愛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如果你看不慣網路上那些戀愛作家總是用一些假掰的方法說一些你知道我知道但是大家都做不到(他自己可能也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希望可以多了解一點自己的話,可以考慮線上的戀愛心理學的自我探索課程。
有一天你會發現,一直以來,你之所以無法愛上一個對的人,並不全然是因為心裡還卡著一個人,而是因為隨著年齡的更迭、工作與生活的疲累,讓你忘記了自己有多麼值得。
註解
註:過往的研究經常用橫斷式的測量(cross-sectional study),問你現在感情狀態,及小時候父母有沒有離過婚,這中種方法很難確定「父母離婚」與「自己的感情不佳」之間,是否摻雜其他的因素影響,本文回顧的是少見的縱貫性的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也調查了其他的可能干擾變項,「相對來說」我們比較有信心可以確定「父母離婚」在前,「自己感情不佳」在後。儘管如此,相關仍不等於因果。基於研究倫理,我們無法「操弄」父母離婚,所以「父母離婚導致你也會離婚」這條因果線可能在我有生之年無法被驗證吧(嘆)。
看到了嗎? 重點在於"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真的比較好嗎?"
其中提到,小孩國中時父母感情就不好,到了孩子高中的時候
負面心理症狀也會比較多,
真的是這樣啊!
還有
國內學者仍發現「怨偶離婚」對孩子的正向影響仍然是存在的:
爸媽分開之後,孩子終於可以不用再面對家裡面複雜的情緒、
被父母遷怒、或是變成代罪羔羊──
事實上,家庭的完整或許重要,
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父母的情緒與壓力是否「溢出」給孩子,
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得到他真正需要的愛。
真正關鍵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
而是孩子是否無辜的變成父母的衝突替身。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寫照,
孩子,變成父母衝突的替身,
他們某些時候代替了父親,
固執、任性、難以管教,
歧視經濟弱勢的母親,
高學歷,當年為了家庭放棄穩定的教職,
這些決定我不後悔,但現在又情何以堪,
家庭給了我極其沉重的情緒壓力,
這些壓力,幾乎讓我難以承受,
我快樂不起來,真的,
陷入沮喪的深谷,好多年了,
藉著瑜珈、閱讀、學習,
得到些許、表面上的平靜,
但,看到走偏了的孩子,
沒有溫度的婚姻與家庭,
我真的不知道快樂在哪裡。
上一篇:教養的致命傷_父母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