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之論
不知喝酒的朋友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酒色」。
不是「酒色財氣」的那個酒色,這個以後另闢文章來談。
而是單純酒的顏色。
雖然酒色的主題,可以同時談論葡萄酒與清酒。
不過清酒簡單多了。
剛釀造好的清酒是淡淡的黃色,日本酒度越高(越不甜)的清酒,初始顏色通常越淺,越靠近白開水的模樣。
而,精米步合數值越低(就是精米度越高)的清酒,剛釀好壓榨好時,酒色也越清純。
此外,清酒變色意味著「質」也跟著改變了。
用「改變」兩字,主要是因為個人喜好差異,改變一詞比較中性。
其實,清酒因為「某些因素」的改變,最終都是趨向於核果、糖蜜(就是醣類釀造後剩下的暗黑渣渣)及「紹興酒」味,果香什麼的,早就不見了。即時喝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類似芬芳白葡萄酒的新派清酒而言,更為重要。
回到改變的話題。雖然喜歡喝或使用紹興(或所謂「黃酒」)的酒友也有一些,近年來日本人甚至在國際上推廣古酒或酸度高的酒搭配起士或相關料理,一些歐美日本酒友也慢慢能接受。
然而,這種改變,與其說是陳年後的質感提昇,不如說是清酒的「老化」。
「老化」VS「改變」,前者總帶著一點貶抑的意思,對世間萬物均如此。改變則會讓人有期待感。
但不論怎麼說,風味(香氣及酒體位到)的變異,在陳年或成熟過程中,「變黃變棕」是免不了的結果。Got tanned!
單由顏色,可以看出清酒出廠後經歷的變化。
因為時間過久?
或溫差影響?
還是光線(紫外光, UV)關係?
.
時間,「宇宙萬物」永遠無法克服(推薦大家去看 「TENET 天能」),更何況是一瓶小小的米製清酒?
溫差可以控制,只是得挑對保存地(緯度或高度高一點),不然就是花錢弄冷藏。
光線,上述的保存地盡量不要有光,出貨過程不要照到光線,餐廳或自家收藏時,報紙或錫箔貼酒櫃或包在酒瓶上,都是方法。
那種強調高抗紫外線 (UV XX)的防曬乳,可不可以先在酒瓶上厚厚地塗一層,再用報紙或錫箔包好??
如此,保有東方人「白即是美」的概念,對於清酒適飲壽命的延長及銷售,會不會有幫助呢?
*
本來顏色的主題是以葡萄酒為主,清酒只想輕輕帶過,沒想到也超過一篇稿紙了。
再寫葡萄酒的話,文章又會拉得太長,還是分兩段吧。
.
其實,上面寫的東西讀起來雖然很簡單,有些還有點插科打渾。不過,我所談的字字句句,背後都有其道理。
只是那樣就得帶入基本「化學」來解釋了。
對於單純餐酒的酒友來說,不必談得這麼專業,我也懶得翻一堆書說明,「顯示自己高明」。
不必!!
知道清酒的陳放變化或「當時的風味」與其顏色息息相關,這就夠了。
.
葡萄酒顏色的部份,另文再談。
各位可以猜測一下,我會以哪種酒來當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