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9 02:30:57min

〔door No.80〕看《蝙蝠俠:開戰時刻》的兩種情緒

有兩種不同的情緒,先說第一種-有小小的不適應(只有小小的啦)。
並不是因為劇情跳脫了預期中的蝙蝠俠電影模式(這點反而讓人驚艷,等等再說),而是,總覺得不論劇情如何編,有些基本的「設定」還是應該注意。或許那對我來說是所謂系列電影該擁有的基本元素,而在那些基本的共同設定之下,去豐富整個系列電影的內涵。
當然大致上這部電影還是如此的。例如虛擬的城市「高譚市」依舊存在於架空世界中,而不會出現蝙蝠俠準備從高譚市前往舊金山(或其他任何現實城市)的劇情。但是,原本蝙蝠俠系列(我想應該也包含漫畫和動畫)那種將高譚市塑造成永遠存在於黑暗中的視覺氛圍(即使白天,在高譚市看起來也都是灰暗不明的),那種和「蝙蝠」總是在「黑暗」中出沒的意象互相扣連的設定(當然「黑暗」本身也同時擁有視覺和意義上的雙重性-在這個黑暗/罪惡的高譚市),因此整個蝙蝠俠系列總是瀰漫著一股濃重的黑,在黑暗(罪惡)的城市中,人性與心靈都被扭曲,而具體化成了一個又一個邪惡的「壞人角色」。即使是蝙蝠俠本身也同樣來自黑暗、也曾有過扭曲的心靈,而這些,全在那永遠或黑或灰、沈重陰暗的城市-「高譚市」為舞台,不斷上演著。
也因此,看到電影中出現中國人角色、看到在尋找忍者大師時,荒山雪地上出現亮晃晃、刺眼的大太陽,其實還真覺得刺眼;而在冰湖上學習武術的武俠片畫面更是在打擊著我對於那個「架空世界」的既有認知。
說完第一種情緒,那看這部片的另一種情緒呢?就是-其實還滿好看的。
也就是說,先不要帶著太多「蝙蝠俠」的既定印象,那麼恐怕這部片比起之前的所有蝙蝠俠電影都要好看。
看一個小孩如何經過一連串的心理轉折、自我放逐,而終於戰勝自己心底的黑暗面,面對恐懼而能克服恐懼,進而從一個懷著心理創傷、忿恨不平的小孩,變成一個鋤奸除惡的黑暗英雄。雖然是部「前傳」式的作品,但我卻覺得比起其他幾集要更完整(甚至應該獨立來看這部片),在內容上也更具可供思考的深度。
講到這個,現在的超人片好像普遍流行起佛洛伊德式的心理刻劃,畢竟雖然是娛樂片,但能恰當的加入一些可供探討深思的元素,總是能讓片子更具可看性。不過我對於這類黑暗英雄如何看待自身的以暴制暴(私刑)vs.法律制度,地下化的個人審判(難道不怕錯殺壞人?)vs.公開透明的法院審判,或是小善vs.大惡(除掉了惡人,卻造成了大環境的更不利-個人如何判斷何者為「必要之惡」?),這些思考,其實是這種黑暗英雄們都要面對的,但這類電影中其實也甚少探討。期待下回娛樂片除了找來佛洛伊德之外,也能來辯證一下這類的命題(當然前題還是要先把「娛樂性」的部分搞好啦)。

2005.06《Batman be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