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22 12:18:08牛頭犬

佛西‧爵士‧芝加哥(一)

這不是《芝加哥》的觀影筆記。

幕升起時,舞台上只站著一個上了年紀的黑人,那是百老匯的大明星-班維林Ben Vereen,他幽幽地開了口,唱出了﹝大事業﹞Big Deal中著名的曲目:Life Is Just a Bowl of Cherries。「生命只不過是一碗櫻桃,別那麼嚴肅,生命是那麼的不可思議...生命只不過是借來的時光,你如何能失去你所不曾擁有的東西呢?」歌聲低沉而悠揚,詞意則是如此戲謔而放肆,觀眾們側過頭去,看著舞台旁黑幕上投射的那個人影,他是鮑伯佛西,大家會心地點頭一笑。

這是1999年獲得百老匯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的作品:﹝佛西﹞Fosse的開場片段。2000年當我去倫敦旅行時,這齣劇是我的首選之一,不過因為時間有限,而我已先看了﹝芝加哥﹞Chicago,又加上﹝媽媽咪呀﹞Mama Mia誇張的宣傳詞「到倫敦不看﹝媽媽咪呀﹞,等於到巴黎沒去造訪艾菲爾鐵塔」,使我放棄了這齣名作。而當第二年我再度造訪倫敦時,﹝佛西﹞已經悄然下檔,ABBA的﹝媽媽咪呀﹞卻還張牙舞爪地招攬進一場又一場的爆滿觀光客,讓我後悔不已。又隔了一年多,我終於下定決心,在亞馬遜網站買下了美國公共電視的電視錄影(美國最偉大的百老匯劇重現系列),彌補了當時的悵然遺憾。

﹝佛西﹞並不是一齣普通的百老匯音樂劇,它並沒有故事,從頭到尾都是由二十幾個出色的表演者,穿著暴露性感的戲服,以一段接著一段地「佛西式」歌舞表演,紀念並歌頌美國音樂劇及歌舞片界的奇葩:鮑伯佛西。

所謂的「佛西式歌舞」,最明顯的標誌或許就是舞者身上穿著的帽子與手套(據說帶帽子是因為佛西早禿,而自戀的他很討厭自己的手,但他的舞中卻又有很多手部柔軟、具有節奏感的小動作,所以得戴上手套),還有許多賣弄性感與肉慾的舞姿(聳肩、擺臀、扭腰、張腿、振動骨盆),帶來一種輕挑、病態、魅惑、享樂、淫趣十足的氣氛。﹝佛西﹞便是將鮑伯佛西近四十年的編舞創作精華匯集一堂,給予觀眾一場極其華麗、墮落又充滿悼念之情的奇異旅程。

出生於芝加哥的鮑伯佛西,雖然在五○年代初就已經在百老匯以編舞家身份嶄露頭角(包括和傳奇的史丹利杜寧合作,也擔任米高梅鉅片《刁蠻公主》Kiss Me Kate的編舞之一),但他真正在舞台界享有盛名時,卻已經是傳統歌舞片黃金年代走入尾聲的五○年代末及六○年代。﹝睡衣仙舞﹞The Pajama Game及﹝該死的洋基隊﹞Damn Yankee的編舞使他爬升為百老匯的要角(這兩齣後來都被原劇導演喬治亞柏和史丹利杜寧搬上銀幕),進入六○年代後,他的第三任妻子關薇登(百老匯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更成為他的謬斯女神,幾部他編舞導演、她載歌載舞的音樂劇都獲得了大大的成功(薇登拿下了兩座東尼獎,佛西也獲得了東尼獎最佳編舞)。而在關薇登為他花了六年的時間沉潛退隱以照顧女兒妮可之後,鮑伯佛西為她量身訂製了復出之作﹝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該劇改編自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的電影《卡比莉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我最愛的費里尼電影),並在1969年由佛西親自搬上銀幕,由莎莉麥克琳演出薇登劇中的角色。這部佛西電影導演處男作票房雖不甚亮麗,但也入圍了三項奧斯卡。

1971年關薇登終於受不了佛西持續不斷的出軌而協議分居(讓我想到芙烈達卡蘿與狄耶哥里維拉),兩人雖然婚姻破裂,卻仍保持著友好的合作關係。次年佛西進入他最光輝的年代,他執導的艾伯-坎德1966年音樂劇電影版《酒店》Cabaret獲得十項奧斯卡提名,拿下最佳導演、女主角、男配角等八項獎(就缺最佳影片及劇本),同年他為《酒店》女主角麗莎明妮莉執導的電視特輯《名字有個Z的麗莎》Liza With a Z則拿下艾美獎最佳綜藝類節目,而他在百老匯上演的新戲﹝皮彭的奇異冒險﹞Pippin則為他奪得了東尼獎最佳編舞及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