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22 12:19:24牛頭犬
佛西‧爵士‧芝加哥(二)
1974年佛西的電影生涯持續維持高峰,他改編了朱利安貝瑞的舞台劇作(非音樂劇)為電影《黎尼》Lenny,由達斯汀霍夫曼飾演這位爭議性極高、幾乎是口不擇言、政治立場強烈的脫口秀表演者,佛西以仿紀錄片的形式(黑白攝影)進入他交雜性愛、毒品、戲鬧的狂放人生當中,大家都想不到總是以唱歌跳舞來表現人生的鮑伯佛西,對於電影形式與舞台人生的觀點竟也能如此深刻,紛紛給予熱烈的掌聲,這部片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及男主角等六項大獎(沒得到任何一項,1972年敗在佛西手中的柯波拉總算以他的《教父2》Godfather 2爭回一口氣)。同年他參與史丹利杜寧的大成本歌舞片《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的編舞及演出,而在此同時,他也為前妻關薇登籌劃了一齣復出的新戲,關於二○年代性、謀殺、媒體與明星夢的諷刺音樂劇﹝芝加哥﹞。
﹝芝加哥﹞是《酒店》的詞曲創作者艾伯-坎德的新創作,和《酒店》改編自英國劇作家約翰凡德魯登的舞台劇「我是一台照相機」I am a Camera(該劇本則改編自克里斯多福伊許伍【柏林故事集】裡的「再會柏林」)一樣,﹝芝加哥﹞改編自穆琳達拉斯華金絲以真實事件為藍本而寫成的舞台劇(後來拍成1942年版電影《蘿西哈特》Roxie hart,由巨星金姐羅傑絲主演)。鮑伯佛西早在五○年代中就想把這個題材搬上百老匯舞台,卻一直到1975年歷經了二十年的顛簸才成功。然而就在編舞排練的過程裡,沉浸在酒精、藥物、超時工作的鮑伯佛西卻終於嘗到了瘋狂人生帶給他的回饋-一場幾乎致命的心肌梗塞,使得這齣劇差點停擺。不過他最後還是堅強地克服了病痛,順利地讓﹝芝加哥﹞上了百老匯舞台。
可惜,墮落黑暗的﹝芝加哥﹞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它應得的熱情掌聲,主因是在同一年,轟動的傳奇名劇﹝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也在百老匯上演,幾乎搶走了所有劇迷的目光。
原版的﹝芝加哥﹞是由西裔女演員奇塔里薇拉演出薇瑪凱莉,已與佛西分居但未離婚的關薇登則演出蘿西哈特,首度巡演在美國就演出了898場,關薇登在巡迴演出的後期要求休息,而當時佛西的女朋友安蘭金,以及他的愛將麗莎明妮莉則連番上陣接力演出蘿西哈特。
1996年舞台導演華特鮑比邀請了安蘭金-佛西創作生涯後半段的謬斯女神,以「佛西式風格」重新為﹝芝加哥﹞編舞,讓這齣當時並非被視為經典的老劇再次登場,安蘭金巧妙地運用了佛西最愛的肉慾情調(所有演員都穿得少到不能再少)、椅子、扇子、帽子、手套、爵士舞,讓這齣劇在媒體極度發展、犯罪被極度戲劇化的九○年代末,變得更為有趣、尖刻、諷刺。果然﹝芝加哥﹞掀起了一陣風潮,不僅票房亮麗得教同業生妒,並總算在首演二十年後的東尼獎上揚眉吐氣,拿下了重演音樂劇、音樂劇導演及編舞等六項獎。
﹝芝加哥﹞的大成功,也連帶使得另一齣佛西-艾伯-坎德的名作﹝酒店﹞,在英國導演山姆曼德斯的籌畫下,先後於倫敦與紐約征服了劇迷。新版的﹝酒店﹞由曾和艾伯-坎德合作過92年﹝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改編自電影版《蜘蛛女之吻》,該片由阿根廷導演海克特巴班柯取材自該國同名小說,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提名,威廉赫特獲得奧斯卡與坎城影帝)的編舞家勞勃馬歇爾負責新的舞蹈編排,他同樣從佛西的電影版本中找尋靈感,把二次大戰前柏林小酒館的頹靡、敗壞、性感的情調,呈現在誘人的歌舞場面中。接著,勞勃馬歇爾又為迪士尼頻道為電視兒童歌舞電影《安妮》Annie擔任導演及編舞,獲得了十二項艾美獎提名(和《修女也瘋狂》《熱舞十七》導演艾米爾亞多利諾93年的遺作《星夢不了情》Gypsy紀錄打平),兩度的大成功使得勞勃馬歇爾終於被尋才多年的米拉麥斯相中,獲選為電影版《芝加哥》的編舞及導演。
電影版《芝加哥》在片末特別向鮑伯佛西、關薇登及勞勃佛萊葉(原版﹝芝加哥﹞的製作人)致敬,還特別把原版﹝芝加哥﹞的女主角奇塔里薇拉找來露臉演出。奇塔里薇拉去年才剛在甘迺迪中心獲美國總統表揚為傑出藝人(同年獲獎者還包括伊莉莎白泰勒及保羅賽門),和鮑伯佛西合作過許多作品,包括了舞台及電影版的《生命的旋律》、﹝奇彭的奇幻冒險﹞及﹝芝加哥﹞(她則和艾伯-坎德合作過﹝芝加哥﹞、﹝蜘蛛女之吻﹞及安蘭金編舞的最新作品﹝訪客﹞The Visit),她在電影版《芝加哥》中仍延用《生命的旋律》中妮姬的名字,當蘿西被送進監獄後,她亮了一下相,向蘿西(及觀眾)介紹大姊頭媽媽莫頓出場(我一閃神沒注意到,上網問了才知道)。
勞勃馬歇爾版的《芝加哥》並不是個單純影像化的音樂舞台劇,馬歇爾與編劇比爾康登把故事聰明地擺在現實環境中,除了開幕及落幕前的兩場秀外,歌舞場面則全放進了幻想裡,讓習慣於電影是真實世界呈現的電影觀眾不至於手足無措(演員演一演突然唱起歌來的表現方式,現在似乎已經不容易讓觀眾接受),也讓原本就刻意像是一場場歌舞秀表演的原劇(樂團就直接擺在舞台上,每首曲目前還有引言)恰當地嵌入電影劇情中。馬歇爾熟練自信又靈活無比的影像調度,帶著觀眾快速穿梭於幻影與真實、歌舞及戲劇之間,毫無生澀或過度誇張的缺點,教人驚豔。而為了將較多空間騰出來給原劇中所沒有的真實場景(舞台可以疏離的效果讓簡略的敘事變得可信,電影則不行),電影版狠狠地砍掉了原劇中的六首曲目,一些好笑的橋段、某些人物的描寫(包括有一首獨唱的瑪麗陽光,還有從主角跌成配角的薇瑪凱莉)也消失了,不過編導的巧思卻挖出更多荒謬的諷刺與巧思(特別是匈牙利女子上斷頭台那段,還有那場法庭/踢踏舞)。
不過最令人驚喜的還是歌舞場面,勞勃馬歇爾神奇地彰顯出影像能夠超越舞台限制的優點,讓作品散發出具豐富層次的電影感來。舞台上媽媽莫頓在聚光燈下獨唱的「When You're Good To mama」變成火辣奔騰、流彩飛舞、熱力四射的舞孃秀,椅子舞「Cell Block Tango」則變成陰影幢幢、性慾流竄、力道十足的激情探戈,「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記者不僅被催眠還變成了傀儡,「Roxie」出現了瑪麗蓮夢露的諧仿,「Mr. Cellophane」則以小丑的自嘲自憐呈現心境,「Razzle Dazzle」真的把法庭變成了眼花撩亂的馬戲團,「Nowadays/Hot Honey Rag」的雙人舞則顯然是向佛西致敬(延用不少佛西編的舞並運用佛西所喜愛的元素),並毫不費力地達到大秀的高潮氣氛。我想再嚴苛的原劇迷也很難不被吸引並迷惑,接著忍不住大聲叫好...
﹝芝加哥﹞是《酒店》的詞曲創作者艾伯-坎德的新創作,和《酒店》改編自英國劇作家約翰凡德魯登的舞台劇「我是一台照相機」I am a Camera(該劇本則改編自克里斯多福伊許伍【柏林故事集】裡的「再會柏林」)一樣,﹝芝加哥﹞改編自穆琳達拉斯華金絲以真實事件為藍本而寫成的舞台劇(後來拍成1942年版電影《蘿西哈特》Roxie hart,由巨星金姐羅傑絲主演)。鮑伯佛西早在五○年代中就想把這個題材搬上百老匯舞台,卻一直到1975年歷經了二十年的顛簸才成功。然而就在編舞排練的過程裡,沉浸在酒精、藥物、超時工作的鮑伯佛西卻終於嘗到了瘋狂人生帶給他的回饋-一場幾乎致命的心肌梗塞,使得這齣劇差點停擺。不過他最後還是堅強地克服了病痛,順利地讓﹝芝加哥﹞上了百老匯舞台。
可惜,墮落黑暗的﹝芝加哥﹞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它應得的熱情掌聲,主因是在同一年,轟動的傳奇名劇﹝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也在百老匯上演,幾乎搶走了所有劇迷的目光。
原版的﹝芝加哥﹞是由西裔女演員奇塔里薇拉演出薇瑪凱莉,已與佛西分居但未離婚的關薇登則演出蘿西哈特,首度巡演在美國就演出了898場,關薇登在巡迴演出的後期要求休息,而當時佛西的女朋友安蘭金,以及他的愛將麗莎明妮莉則連番上陣接力演出蘿西哈特。
1996年舞台導演華特鮑比邀請了安蘭金-佛西創作生涯後半段的謬斯女神,以「佛西式風格」重新為﹝芝加哥﹞編舞,讓這齣當時並非被視為經典的老劇再次登場,安蘭金巧妙地運用了佛西最愛的肉慾情調(所有演員都穿得少到不能再少)、椅子、扇子、帽子、手套、爵士舞,讓這齣劇在媒體極度發展、犯罪被極度戲劇化的九○年代末,變得更為有趣、尖刻、諷刺。果然﹝芝加哥﹞掀起了一陣風潮,不僅票房亮麗得教同業生妒,並總算在首演二十年後的東尼獎上揚眉吐氣,拿下了重演音樂劇、音樂劇導演及編舞等六項獎。
﹝芝加哥﹞的大成功,也連帶使得另一齣佛西-艾伯-坎德的名作﹝酒店﹞,在英國導演山姆曼德斯的籌畫下,先後於倫敦與紐約征服了劇迷。新版的﹝酒店﹞由曾和艾伯-坎德合作過92年﹝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改編自電影版《蜘蛛女之吻》,該片由阿根廷導演海克特巴班柯取材自該國同名小說,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提名,威廉赫特獲得奧斯卡與坎城影帝)的編舞家勞勃馬歇爾負責新的舞蹈編排,他同樣從佛西的電影版本中找尋靈感,把二次大戰前柏林小酒館的頹靡、敗壞、性感的情調,呈現在誘人的歌舞場面中。接著,勞勃馬歇爾又為迪士尼頻道為電視兒童歌舞電影《安妮》Annie擔任導演及編舞,獲得了十二項艾美獎提名(和《修女也瘋狂》《熱舞十七》導演艾米爾亞多利諾93年的遺作《星夢不了情》Gypsy紀錄打平),兩度的大成功使得勞勃馬歇爾終於被尋才多年的米拉麥斯相中,獲選為電影版《芝加哥》的編舞及導演。
電影版《芝加哥》在片末特別向鮑伯佛西、關薇登及勞勃佛萊葉(原版﹝芝加哥﹞的製作人)致敬,還特別把原版﹝芝加哥﹞的女主角奇塔里薇拉找來露臉演出。奇塔里薇拉去年才剛在甘迺迪中心獲美國總統表揚為傑出藝人(同年獲獎者還包括伊莉莎白泰勒及保羅賽門),和鮑伯佛西合作過許多作品,包括了舞台及電影版的《生命的旋律》、﹝奇彭的奇幻冒險﹞及﹝芝加哥﹞(她則和艾伯-坎德合作過﹝芝加哥﹞、﹝蜘蛛女之吻﹞及安蘭金編舞的最新作品﹝訪客﹞The Visit),她在電影版《芝加哥》中仍延用《生命的旋律》中妮姬的名字,當蘿西被送進監獄後,她亮了一下相,向蘿西(及觀眾)介紹大姊頭媽媽莫頓出場(我一閃神沒注意到,上網問了才知道)。
勞勃馬歇爾版的《芝加哥》並不是個單純影像化的音樂舞台劇,馬歇爾與編劇比爾康登把故事聰明地擺在現實環境中,除了開幕及落幕前的兩場秀外,歌舞場面則全放進了幻想裡,讓習慣於電影是真實世界呈現的電影觀眾不至於手足無措(演員演一演突然唱起歌來的表現方式,現在似乎已經不容易讓觀眾接受),也讓原本就刻意像是一場場歌舞秀表演的原劇(樂團就直接擺在舞台上,每首曲目前還有引言)恰當地嵌入電影劇情中。馬歇爾熟練自信又靈活無比的影像調度,帶著觀眾快速穿梭於幻影與真實、歌舞及戲劇之間,毫無生澀或過度誇張的缺點,教人驚豔。而為了將較多空間騰出來給原劇中所沒有的真實場景(舞台可以疏離的效果讓簡略的敘事變得可信,電影則不行),電影版狠狠地砍掉了原劇中的六首曲目,一些好笑的橋段、某些人物的描寫(包括有一首獨唱的瑪麗陽光,還有從主角跌成配角的薇瑪凱莉)也消失了,不過編導的巧思卻挖出更多荒謬的諷刺與巧思(特別是匈牙利女子上斷頭台那段,還有那場法庭/踢踏舞)。
不過最令人驚喜的還是歌舞場面,勞勃馬歇爾神奇地彰顯出影像能夠超越舞台限制的優點,讓作品散發出具豐富層次的電影感來。舞台上媽媽莫頓在聚光燈下獨唱的「When You're Good To mama」變成火辣奔騰、流彩飛舞、熱力四射的舞孃秀,椅子舞「Cell Block Tango」則變成陰影幢幢、性慾流竄、力道十足的激情探戈,「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記者不僅被催眠還變成了傀儡,「Roxie」出現了瑪麗蓮夢露的諧仿,「Mr. Cellophane」則以小丑的自嘲自憐呈現心境,「Razzle Dazzle」真的把法庭變成了眼花撩亂的馬戲團,「Nowadays/Hot Honey Rag」的雙人舞則顯然是向佛西致敬(延用不少佛西編的舞並運用佛西所喜愛的元素),並毫不費力地達到大秀的高潮氣氛。我想再嚴苛的原劇迷也很難不被吸引並迷惑,接著忍不住大聲叫好...
上一篇:佛西‧爵士‧芝加哥(一)
下一篇:佛西‧爵士‧芝加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