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14 23:26:49牛頭犬

行入死蔭之地(二)《蘭花賊》Adaptation

《蘭花賊》Adaptation

《時時刻刻》電影外「人生/文學/延伸/改編」的詭妙關係,到了《蘭花賊》中變成了電影裡被恣意把玩的主題。

然而,《蘭花賊》也是一則關於達爾文「物種原始」中演化理論的作品,既建造出一個如同食物鏈般層層捕獵攝食的結構,也創造出一個必須經由突變適應以找尋生存出路的寓言。

太詭異了,可不是嗎?

蘭花獵人涉險進入深林沼澤採蘭,為的是栽培的樂趣與利益;紐約記者下鄉探訪骯髒粗魯的蘭花賊,為的是報導價值與追尋某些自己遺失的熱情;好萊塢編劇夜不成眠地翻著原著,為的是改編劇本的工作、創作困境的突破與性挫敗自卑的彌補。這是這部影片前三分之二的故事。

前三分之二的主軸,是肥禿子編劇構思怎麼把【蘭花賊】這本充滿資料彙整、人物訪談與私語喃喃,卻獨缺戲劇元素的作品,改編為一部電影的過程,其中包含了這個自卑自憐的傢伙,不斷經歷挫敗、打擊的生活種種。而主軸之外穿插的,是已拍成的電影片段的成品(就是【蘭花賊】書中的情節),而有趣的是,這些個片段畫面並不是伴隨著肥禿子編劇的思緒漸漸浮現出來,而是兀自莫名其妙地蹦了出來,還要過好一陣子後,肥禿子編劇在某個靈光乍現後,觀眾才在電影裡看到那些個段落是怎麼構思的。

先看到成品,接著才看到過程?這就彷彿是編劇拉著觀眾往外跳出劇情,站在一個怪異的觀看點來看故事(如果你堅持要稱之為「後設」我也不反對)。而更有趣的是,在經過一連串從「花」、「蘭花賊」、「作者」發展情節而發現阻塞不通後,這個肥禿子編劇乾脆把自己也寫進了劇本中(不就是我們從一開始就在看的劇情嗎),觀眾剎那間被編劇拉著又再向外跳出了一層。有點兒恍惚,看著面前層層疊疊、紛雜撩亂的「故事」,禁不住要覺得眼花。

但仔細一看,蘭花賊在沼澤地見到幽靈蘭時的狂喜貪戀,女記者對蘭花賊的著迷以致於讓她對自己平淡的生活產生懷疑,肥禿子編劇對女記者的好奇與幻想最後還讓她變成了手淫的對象,透過三個好演員帶著曖昧暗示的心理詮釋,這獵人/獵物的多層意趣,隨著我們一步一步地往外跳,而越變越清晰。另一方面,蘭花狂/熱情/性慾的轉換,也隨著真實人生/文學作品/改編劇本的演化(不見得是進化),更讓我們看到創作者如何從獵捕的對象中,吸取原料而轉化為自己生命一部份的過程。

到了最後三分之一,那個原本看似無賴、胡鬧度日的編劇弟弟-同樣也是個肥禿子,不過是個快樂的肥禿子-意外地靠寫作班的啟發,寫了一個極受賞識的動作驚悚片劇本《三》The Three,讓前往紐約訪問原著作者以找尋靈感的肥禿子甚受打擊,為了解決創作困境,他把這個弟弟請來了紐約幫他構思,自此劇情急轉彎,前面伍迪艾倫式自卑自戀又神經兮兮的喃喃自語,突然不見了,原本暗湧在劇情表面下的曖昧情結,一下子全赤條條地蹦出來了。

蘭花賊對蘭著魔般的狂熱,其實源自於毒癮;女記者三番兩次飛往邁阿密探訪,為的是暢快放縱的性愛;肥禿子編劇則在追蹤的過程裡,滿足了他的偷窺慾與性幻想...然後,原本獵人/獵物的食物鏈倒置了,開始了不可思議的謀殺、追逐、飛車、意外,及感傷的生離死別,就如《三》那個芭樂劇本一樣,所有該有的戲劇元素全到齊,而肥禿子編劇的生活,自此也彷彿得到救贖與啟發般,突然從中豁然開朗起來。這不正是百分之百的好萊塢式結局嗎(也正是他的經紀人要他做的)?

就如同《三》那個芭樂劇本,原來被害人、匪徒與警探三者其實同為一人,整個事件都不過是在腦袋的瘋狂神經裡竄動罷了,《蘭花賊》最後急轉直下的三分之一(原始人物、記述者與改編者終於面對面),也就是肥禿子編劇的弟弟插手之後的部份,不也正是異曲同工嗎?

肥禿子編劇先是將觀眾向故事外一步步地拉出,冷眼旁觀這創作路程的顛簸,再藉著他雙胞胎弟弟的畸形構思,一股腦將觀眾擠進他那萬象繽紛、天馬行空的狂想裡(毒品/性愛/偷窺),而那卻也正是編劇本人對於這個故事本身(蘭花狂/熱情/改編)最內在、最隱密的私人解讀。

然而,當觀眾被拖著進進出出這個複雜的結構,被搞得一頭霧水、惶惑、忿怒、狂喜等百般情緒不斷爆發,而終於好像冷靜下來,就快要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時,才發現那個肥禿子自個兒卻已經跳到最外層的外層,在那兒笑得前仰後翻了。

這個該死的、病態的、殘忍的、膽大妄為的、神經質的、幽默的、尖苛的、巧思獨具的、天才橫溢的、瘋狂的肥禿子編劇,就是查理考夫曼。這是他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