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8 22:59:30牛頭犬

悲劇的力量

在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中,太陽神阿波羅一共下了三次神諭。第一次,祂告訴底比斯王萊烏斯說,「你的兒子將會殺父娶母」,於是,萊烏斯將新生的兒子,足踝打上釘子並叫人送走殺死。第二次,祂又告訴科林斯王子伊底帕斯說,「你將會殺父娶母」,於是,伊底帕斯急忙地離開了科林斯城,並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誤殺了萊烏斯,卻意外解救了底比斯城,而成為底比斯王。第三次祂又告訴當時的底比斯王伊底帕斯說,「要找出污染底比斯的弒王者,並將他驅逐出境,方能解除瘟疫」,於是,經歷了複雜的尋找真相過程,眾人竟發現,原來伊底帕斯正是當初被萊烏斯打上釘子送走的王子,而他也真如預言一般逆倫地殺了父親、娶了母親...結果,伊底帕斯挖瞎了雙眼,自我放逐。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故事裡,最最可惡的角色,應該就是那個未曾現身的太陽神阿波羅,因為,祂明明就預知了這悲劇故事的完整面貌,卻又只肯透露出一點點聳動的細節,讓所有人都隨之擾動奔波(雖然這些角色也是庸人自擾,所以才命越算越薄),最後,不只是預言中的人倫悲劇真的發生了,而當事人還被迫要去「知道」悲劇的發生(如果不知道真相,應該就少了痛苦)。

在電影《烈火焚身》Incendies中,也有一個類似【伊底帕斯王】中阿波羅神的角色,就是故事中那個過世的母親,她在遺囑中留下了三封信,神諭般地迫使著她的雙胞胎兒女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去尋找他們未曾謀面的哥哥和父親。


《烈火焚身》改編自黎巴嫩裔作家瓦吉穆阿瓦德的同名劇作,是關於傳遞與繼承主題四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情節發展有點類似《熱與塵》Heat And Dust,透過一對兄妹遵循著母親遺願而重返到久別的中東家鄉,循著她過往的足跡,慢慢揭開(顯然是黎巴嫩)內戰期間,她所遭遇過的慘痛經歷。


看到影片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這個悲劇中所隱藏的每個秘密與創痛,那個過世的母親原本就心知肚明、一清二楚,但她既非趁著自己意識還清楚時,將完整的故事細節給紀錄下來,或是乾脆抱著駭人秘辛入土為安,反而是匪夷所思地只留下了一點點線索,讓她的兒女們大費周章地去像剝洋蔥般,一層層地探索那引人鼻酸淚流的真相,這豈不是和希臘神祇一般殘酷無理嗎?


《烈火焚身》是一齣帶有濃厚希臘悲劇色彩的作品(穆阿瓦德也承認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希臘悲劇與卡夫卡),不只是前面所述那捉弄人的預言色彩,或是那狂熱的宗教氛圍,甚至是影片最後那驚人的爆點(足跟的印痕),最重要的,是它企圖想要抓住希臘悲劇中,一種可以滌淨性靈、昇華存在的核心力量,那便是面對黑暗、直視命運的勇氣。


在希臘悲劇中,人與命運之間近乎絕望地對抗,似乎是永遠不變的主題。那是源自於希臘人對於生命中的殘忍可怖與無邏輯,所產生的深刻理解,於是,他們創造出神話與悲劇,試著和乖違的處境與荒謬的存在相互妥協,並透過悲劇英雄的強悍掙扎,找到生命的價值與尊嚴。套用在這部作品中,創作者(或是已逝的母親)冷酷地促使著無辜的男女主角(或是觀眾們),親自去揭露那不堪的謎底,除了戲劇上的懸疑手法外,似乎也有著要逼迫他們學習如悲劇英雄般,去面對命運的意味。


加拿大導演丹尼維勒納夫似乎十分洞悉劇作家的心意,雖然他仍快速靈活地跳躍在不同場景與時序中,營造出不受劇場、文字所局限的電影感,但他卻也不斷地用長長的遠眺鏡頭,呈現出獨特的地貌景觀,讓中東的黃沙古城,透露出衰老幽深糾結的歷史感,而加拿大的冰冷都會,則呈現出昏暗灰淡陰森的異鄉情懷,這風格化的空間視覺印象,加重了故事的內在張力,就這一點而言,還挺有些劇場的氣味。此外,導演更特別使用了「電台司令」Radiohead的電子音樂在影片中,那空靈縹緲的旋律、詩化象徵的歌詞,不僅帶來突梯疏離的感受,也彷彿有著點希臘悲劇中歌隊般(闡述評論事件、聯繫觀眾與悲劇英雄、產生審美距離)的功效。


而你也會發現,在許多時候,導演刻意地讓他的角色們背光面對著鏡頭,臉部的表情幾乎都被陰影所遮住,像是載上了一層面具,我們只能從他的肢體和音調中,感受他的情緒與處境。這樣的手法,既產生一種懸疑神秘的氣氛,也似乎帶有點對希臘悲劇形式的仿傚(希臘悲劇的演員都戴著面具,所以一人可飾演多個角色)。


更重要的是,這背對世界面向黑暗的動作(那位母親的遺囑,就是要讓她面向地、背對世界下葬),其實還代表著一種大膽直視悲劇命運的勇氣,一種不願以恍惚與遺忘來麻痺自我的生存意志,一種縱使世界再扭曲、人生再殘酷,縱使這一切都不可違逆、無法扭轉,我依舊坦然面對、奮力掙扎的尊嚴(媽媽給孩子的最後遺言:能夠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事。)。而這,正是希臘悲劇的力量,也是當我們去回顧那血腥、變態、傾軋、抹滅人性的戰爭歷史時,創作者所希望保有的眼光與態度。


同樣改編自舞台劇劇本,《愛,讓悲傷終結》Rabbit Hole也是一個從死亡之後才開始的故事。


導演約翰卡麥隆米契爾收斂起他過去作品《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和《性愛巴士》Shortbus中張牙舞爪的風格,以讓人耳目一新、幾乎要認不出他的低調溫柔,描繪出一對在喪子之痛中奮力掙扎的夫妻圖像。


故事由一連串郊區中產階級的生活細節拼組而成,透過周邊角色的對照與烘托,讓我們看到這對夫妻,兩種截然不同的哀悼方式,丈夫努力透過各種正常的途徑,工作、運動、追憶與參加團體治療,外向式地想恢復原本的生活,而妻子卻相反地去偽裝、武裝自己的哀傷,渾身帶刺地去捍衛內在私密的創痛,並試圖遺忘。導演並不強化兩者之間的對比與差異,更不強勢地加以評斷批判,還反過頭來以尋常安靜的眼神,體貼地去關照這兩者的細微演變,從看似毫無交集的兩端,經過危疑不定的崩潰邊緣,到最後心靈再度交會的過程,約翰卡麥隆米契爾讓情節緩緩地流動,毫無牽強矯作的味道,更讓人覺得寫實親近。


這樣淡而有味的敘事手法,其實正吻合劇本的需求。在這齣讓大衛林賽亞拜爾獲得普立茲戲劇獎的作品中,他刻意捨棄了傳統家庭通俗劇在歇斯底里之後「頓悟」的模式,而是用更接近真實人生中,那許許多多無法預期、難以解釋的喜、悲、理解與轉變等「漸悟」,來詮釋生命找尋出路的蜿蜒歷程。奇妙的轉折(對所有人封閉自我的妻子,卻對肇事男孩敞開心胸)、超乎想像的撫慰力量(兔子洞下的平行世界)、立場的對換(丈夫的暴怒、妻子的試圖振作),讓我們看到,這世界與人性,從來就不是依循著固定常理運行的啊。

接著呢?然後呢?下一步呢?沒有一蹴可及的重生與救贖,只有一步又一步的看著辦與往下走;除了愛、信仰與扶持,還更需要願意直視命運、面對黑暗的勇氣,或許只有如此,才有機會能夠終結哀慟悲傷,找到存活下去的力量。

Sheena 2011-04-07 21:19:00

食古人糟粕~
言重了!

創作靈感並非說有就有的
評論當然是比較容易

Have a nice trip.

CFS 2011-04-06 23:14:24

版主出國啦!祝您玩得愉快!
您的心情我有一點了解,上次去英國玩也是幾乎不眠不休計畫了很久,整個弄好後已經筋疲力盡,等到真正要去玩時好像已經神遊玩過一遍了,有點提不起勁來。
不過英國真是很好的地方,好懷念啊!
祝您一切順利!

版主回應
謝謝!謝謝!
今天一到倫敦,好多回憶都回來了,不過也變化不少,
目前還在時差的混亂當中,慢慢應該會更享受旅遊的感覺吧!
2011-04-07 06:11:58
Sheena 2011-04-06 18:39:21

謝謝(大寫小寫的卡夫卡差很大)

Homer 作品是最早口傳吟誦的史詩文學
旨在反戰

擅長閱讀者未必懂得作者賦予作品本身真正的意涵

版主回應
恕小弟才疏學淺,還真不知道卡夫卡有大寫小寫的差別。
不過我想,如果閱讀者閱讀目的只是在追求作者賦予作品的意涵,
那會不會就像在食古人糟粕而已呢?

大人的回應太玄妙,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啊!
2011-04-07 0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