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6 01:32:06愛小藍
影展的集體偏執意識
影展絕對是種趕流行的活動,但它終究還是偏向小眾關注的話題。在大多數的民眾只想把電影當娛樂的這個時代,下班後與朋友吃完飯,順便走到最近的影城抬頭看看今天有演哪些片子。影展的遊戲規則對這群人來說,太麻煩、太煩瑣、太不便民。
影展觀眾必須憑著影展手冊或文宣上那不到3公分見方的照片和區區一兩百字的介紹,跟一大群人排了好幾個小時的隊,只為了看某個晚上的其中一場那部來自某個不知歐洲小國的電影。也許爸媽或另一半總是不解你為了非得在某個晚上直奔一個他沒聽過的戲院,而催促著趕快結束晚餐時間免得誤了影片開演,他們會說:「這場趕不上,再看下一場不就好了嗎?」或是「我們家離xx影城比較近啊!不能在這一家看嗎?」
不行,沒有辦法,影展就是影展,錯過這一場可能就再也沒有下一場。在短短幾天到一兩個星期的時間內,你只能選擇努力追趕或是置之不理或是含淚相送。
為了看到所有想看的影片,影展觀眾們不但事前努力研究,努力蒐集各種影評報導、朋友小道消息,或參加各種相關選片講座,片單手冊上做好的標記選了又選勾了又勾。選好了場次,還要精心安排週間交通移動路線及時間、計算最快捷的趕場方式、安排好最經濟實惠又方便的飲食,如果可以把廁所位置也一併盤算清楚就太完美了。
而這群人中有些自稱是「影癡」。
台北電影節的放映廳座位數都很多,多到幾乎可以任意選擇不用太擔心沒位子坐,該說是觀眾的福氣。雖然中山堂的地板會微微反光,遲到的時候鞋跟踩在上面會喀喀作響以致一路在黑暗中遭人白眼;城市舞台總是空調太冷,兩邊逃生警示燈總是讓人覺得過亮,而且進出場都要爬樓梯上上下下。但那些都無損於影癡們的毅力,省吃儉用排開所有約會,買了護照或電影票就是要努力看片去。
而且,如果不是因為有著這樣大的空間容納了這麼多頻率相近的觀眾,那些跟著成千上百人一起流動起伏的,被放大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怎會在過了很久很久之後還是難以忘懷。
爆笑白爛喜劇如《下妻物語》讓全場一起拍手捧腹大笑腳頓地到幾乎要掀翻中山堂屋頂的地步;《最後一次心動》音樂好聽劇情熱血沸騰,燈亮之後看到導演就活生生的站在前方,除了用力鼓掌之餘還想衝上去緊握住他的手。某年放映《一一》的現場看見好久不見的楊德昌導演,觀眾排了很長的隊伍等他簽名。還有那些感動催淚讓所有人一起淚流不止的電影、讓人驚嘆連連訝異聲此起彼落的創意佳作......看不完的好片、數不清的大小回憶,一點一滴,構成了電影節的面貌。
時空會改,人事會變,關於影展期間的種種情緒與畫面,影癡們總慣於用影片來記憶歷史。一部電影,兩星期的電影盛會,三五好友相見歡,七嘴八舌的熱烈討論......,多年之後,相信已經足夠讓人回味很久,很久。
※本文同步刊載於台北電影節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tiff/
歡迎大家都去投稿!
※2006第8屆台北電影節官網 http://www.tiff.org.tw
對阿,最近一直趕金馬,看到你這篇感觸好深喔,我喜歡那句<被放大的喜怒哀樂>,真的,大家蛇鼠一窩看片感覺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