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7 14:32:46小童

十法界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3965.aspx

釋義
  華嚴家爲分别圓融無礙之義相而立四法界,天台家爲差别塵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對配之,即横豎之二門也(四横十豎)。十法界者:一、佛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共滿之境界也。二、菩薩法界,爲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三、緣覺法界,爲入涅盤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四、聲聞法界,爲入涅盤,依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也。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於天界,受靜妙之樂之境界也。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之境界也。七、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八、餓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惡,受饑渴苦之惡鬼神境界也。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吞啖殺戮苦之畜類境界也。十,地獄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苦之最下境界也。要之感報之界分有十種不同,故謂之十法界。十法界之事經論無明說。此天台大師依經論之意而立,該收一切有情界之一種法門也。釋十法界之字者,如止觀五曰:‘法界者三義,十數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攝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  

四聖


  佛、菩薩、緣覺、聲聞,已證解脱聖果,永離生死,不複往返六道,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四聖超出欲、色、無色三界,脱離生死輪回,已得解脱的四種“聖者”。 

  佛,梵語buddha的音譯,全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歷史上的佛,是指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卻是遍滿虛空,不生不滅的真理法身,必須具足十住位的菩薩,才能常聽到法身演說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證悟的境界,《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刹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境界。”

  如何能認識法身呢?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因此,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這些教法的僧團,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以人間爲主。諸佛從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眾生,無一不是在人間。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人間的佛陀,從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須吃飯睡覺,也一樣走路講話,但這些都是在實踐六波羅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淨戒法(持戒波羅蜜);沿門托缽,使信眾得種植福田,並且爲眾生說法(布施波羅蜜);不分貴賤,次第乞食(忍辱波羅蜜);洗缽鋪床,教化弟子(精進波羅蜜);禪坐瞑思(禪定波羅蜜);這一切都是證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羅蜜)。

  學佛成佛是佛教徒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  

菩薩

  菩薩,爲梵語菩提薩埵( 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指“正覺的智能”,薩埵指“有情”,故合譯爲“覺有情”。也就是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聖者。

  菩薩的性格特征在於慈悲,所以不畏懼眾生的難度與佛道的長遠。聲聞果的求證,利根需要三世,鈍根需要六十劫;緣覺果則利根需要四世,鈍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薩必須三大“阿僧隻劫”(意爲無量劫),曆經五十二階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謂“三隻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爲第一阿僧隻劫;第二地至第七地爲第二阿僧隻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覺及妙覺爲第三阿僧隻劫。此外尚須一百小劫修相好圓滿,才能證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薩的思想特色在於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對於世間種種對立現象(主體與客體,物與我等)的執着,而達到無分别智。因此菩薩認爲宇宙與我一如,眾生與我同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佛經上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諸佛之母。

  菩薩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一個志願修學大乘菩薩法門的人,首先要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進不斷的饒益眾生。《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菩薩的實踐法門,首重於六度波羅蜜,或十度波羅蜜。而作爲菩薩的共同願行,便是無休止的“四弘誓願”。  

緣覺

  緣覺,梵語 pratyeka-buddha,音譯爲辟支佛,又名獨覺。緣覺是值佛出世時,聽聞十二因緣教法(内因緣)而開悟,樂於獨居,故稱緣覺。獨覺則生於無佛出世的時代,觀察外界現象的生滅變異(外因緣)而無師自悟,故名獨覺。名稱雖然不同,不過都是由於觀“緣”起法而“覺”悟,因此能破除少分習氣,不像阿羅漢習氣全存,所以勝於聲聞。依據佛經記載,獨覺有兩種:

  部行獨覺:指聚合部眾而獨悟證果的緣覺人。據《俱舍論》卷十二載,修聲聞乘已證得三果的人,將證得四果時,暫離佛之教法,聚集若幹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積足善根功德的覺者。以獨居悟道,猶如麟之僅具一角,故稱麟角喻獨覺。

  與聲聞相比,緣覺不依善知識而修,因此屬於利根。聲聞與緣覺合稱爲二乘,又被稱爲小乘,因爲二者隻知利己而無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華會上,才開顯“會三歸一”,指出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同樣回向一佛乘,皆須向佛道精進努力。

聲聞

  聲聞,音譯舍羅婆迦,意譯作弟子,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聲聞所修行證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羅漢。阿羅漢小乘的究竟果位。

  初果,音譯須陀洹,意譯預流、逆流,意思爲逆生死的瀑流而預入聖者的果位。初果聖者修不淨、慈悲、緣起、無我,數息等五停心觀,然後觀苦、集、滅、道 四聖諦,經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證初果須陀洹,不再堕入三惡趣。因爲初果的煩惱如同大樹被連根拔起,隻剩下 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須永久輪回,隻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間”即可。達到初果的條件是:

  對三寶有不壞的信仰。

  對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對於受持的戒法不會違犯。

  不違犯五無間罪。

  二果,音譯斯陀含,意爲一來,隻要再一次生天,一次來人間受生即可。二果已斷盡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癡微薄。

  三果,音譯阿那含,意爲不還,死後直接升往色界或無色界而入涅盤。因爲三果已經斷盡欲界後三品思惑,因此不須再來人間受生。

  四果,音譯阿羅漢,意爲無學、無生、殺贼、應供。阿羅漢已經殺盡了一切煩惱贼,無須再來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養,而且已證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稱爲無學位。

六凡

  
  三界内的六種凡夫眾生。雖同爲凡夫,但因善惡業果境地的不同,又分爲六種,名爲六凡,亦稱六道。一切眾生,沉淪三界之内,由其所造作之罪業不同,因而輪回六道當中。六道有善惡之别,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屬於三惡道,亦稱三塗,即血塗、刀塗、火塗。  

天道

  天,梵語 deva-loka,音譯爲提婆,是六道福報最殊勝的。依照其積善的多寡或煩惱斷除的深淺,又可分爲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等二十八天。

  天道即天界眾生。從人間往上有六重,名“欲界天”,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欲界以上有四禪十八天,名爲“色界天”,因沒有男女情欲,隻有色相莊嚴,故名色界。四禪中初、二、三禪各有三天,四禪有九天,合爲十八天。色界之外另有四重,名“無色界天”。因沒有色身形相,故名無色界。它隻有精神心識的存在,通常還都處在寂靜定境,故又名“四無色定”,也稱“四空天”。

  欲界天和人類一樣,有身體形相及物質、精神的享樂。色界天包括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及四禪天,已經沒有男女、飲食、睡
十法界
十法界
眠等欲望,但是還有殊勝的身形、精神上的愛情,以及國家社會的組織,並且以禪悦爲食。無色界天則完全沒有身體,隻有微細的意識存在。

  以福德來說,居愈上方的天,其身體愈高大,壽命越長,所享有的喜樂也愈殊勝。例如最低的四天王天有五百歲,約爲人間的九百萬歲;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則 有八萬大劫,約爲世界從生到滅共八萬次。四天王天身長半由旬(約十里),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則身高三十二萬里,而月球距離地球才二十二萬多里。隻有欲界天 才有衣服,愈上層的天衣質料愈輕,色界天則是隨着天人的體形而有光明勝妙的外形。

  在食物上,欲界天思食得食,並以衣被細滑、澡浴等舒適感受爲食;色界天以上都修有禪定,因此色界以禪悦法喜爲食;無色界則以微細的意識爲食。

  天界有四事勝於其它眾生,即身勝、壽勝、定勝與樂勝。雖然如此,天人壽盡時會有“五衰相現”,而後依據過去世所造作的業力,牽引下堕受苦,並且繼續輪 回。此五衰爲:頭上所戴的花枯萎;衣裳出現垢膩;身體開始臭穢;腋下出汗;原本有舒適的宮殿、座椅,此時卻不樂本座。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滅時,天界也會受到波及,即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即使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經過八萬大劫後,仍然難逃成住壞空的命運。因此,天界雖然殊勝,但是也不是究竟安樂的地方。

人道

  人道指人類眾生。諸佛賢聖多出在人間。人道苦樂參半,善於分辨事物的前因後果,易於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能明理祛惑,轉凡成聖。《大智度論》卷四稱:“佛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種”。

  人者,忍也,因爲能忍世界的種種苦樂,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爲難得,《阿含經》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沉的樞紐,因爲人道苦樂參半,又有因緣得聞佛法,因此知道積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聖果,但也有惡性難改,造十惡業而下堕地獄、餓鬼、 畜生者。地獄、餓鬼、畜生等眾生則受苦無間,無暇修善;天界的眾生則沈溺於享樂之中,不知要繼續修持善法。因此佛經上說,人間有三種殊勝,爲其它五道眾生 所不及,即記憶力強、勇猛精進、清淨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龜浮木”,最爲難得。

  持守五戒,以及實踐中品的十善業,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殺、盜、淫、妄,屬性戒,無論受戒與否,一旦違犯,便須受業報,第五戒是不飲酒,屬遮戒,喝酒本身雖然不造惡,但是酒能亂性,使人容易觸犯前四戒,因此必須制止。

  佛經說學佛有“八難”,也就是指八種無法學佛的因緣。如出生爲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的眾生;或者雖然出生爲人,但是沒有遭逢佛陀出世,或佛法住世 的時代(不值佛世);或是出生在邊地勝處,貪着享樂,不受教化;或是耽溺於外道經書的研習,不信出世正法(世智辯聰);或是盲聾瘖,六根不具。這八種因緣 都不容易得聞佛法,可見能得人身,又能接觸佛法,真是難遭難遇!  

阿修羅道

  阿修羅,梵語 asura,意爲不飲酒、無端正、或無天。其屬於非天道,是一種大力鬼神,有神通和威力而無德,統率夜叉、羅刹等,以阿修羅爲首,故稱阿修羅道。因爲阿修羅曾在四天下采花,欲將大海釀爲酒,但由於魚龍的業力使海水味不變,因此誓願斷酒,名爲“不飲酒”;又男眾極爲醜陋,女眾極爲端正,因此名爲“無端正”;其果報的殊勝僅次於天,但是卻沒有天人的德行,因此又名“無天”。

  阿修羅體形極大,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口廣千由旬,因此身體高於須彌山,四大海水僅及其膝。衣食之殊勝,與天同等。但是吃食時則不如人,因爲最後一口食物會變成青泥,有如龍王的最後一口食物會變成蝦蟆。阿修羅彼此的貧富差異也很懸殊。

  阿修羅生前雖行下品十善,但因爲瞋恚、我慢、猜疑心過重,因此不能升天,並且懷有怖畏心。阿修羅常常嫉妒佛陀說法,如佛爲天人說四念處時,阿修羅則說 五念處;佛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則說三十八道品。又因爲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興兵與天道的帝釋天作戰,想要占領天的住處。

  《楞嚴經》卷九記載,阿修羅分布於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濕、化四種受生方式。  

畜生道

  畜生,梵語 tiryanc,音譯爲底栗車,因禀性愚癡,不能自立,多被人畜養,故名畜生。又形狀不如人之挺直,常爲横行,因此又名傍生。造中品十惡業者(不明因果而 造惡,但事後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淨物、邪淫、犯戒偷竊、負債不還、殺生、或毁罵惱害有情等,便得畜生報。

  畜生的生存範圍,除了人道之外,遍於五道,其種類也最多。《正法念處經》記載,畜生道眾生依總數來分約有三十四億種;依住處可分爲水行、空行及陸行, 或魚、鳥、獸三類。一般說“披毛戴角,鱗甲羽毛”,披毛指走獸,戴角如牛羊,鱗甲如魚,羽毛爲飛禽。根據佛經記載,最大的鳥是金翅鳥,最大的獸是龍,最大的魚是摩竭魚;壽命最長的是,可長達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

  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殘殺,弱肉強食,因此常處於恐怖中,或爲人驅使、鞭撻而勞役不停。 

餓鬼道

  餓鬼,梵語 preta,音譯爲薜荔多,是一種孤貧潦倒受苦之鬼,經常處在饑渴之中,到處游行求食不得。佛經中謂有曆千百年不聞漿水之聲者,常受餓渴痛苦,故名餓鬼。造下品十惡業(作已能悔,稱爲下品),或慳貪、嫉妒、諂媚、欺誑,乃至饑渴而死的,即堕餓鬼道。

  餓鬼的受生方式,有化生與胎生兩種。《優婆塞戒經》說,餓鬼身長最大的是一由旬(約二十里),頭大如山,咽細如針;最小的僅有三寸。壽命最長的爲一萬五千歲,約人間兩千七百萬歲;最短的則不定。

  餓鬼依外形可分爲:

  有威德鬼:形容端正,與天人無異。享有富麗的宮殿,衣食住行的殊勝不下於天人,住在花果山林或廟宇,但是必須晝伏夜出,並且畏懼人類。其因緣爲前世雖大行布施,但是心懷諂曲不實,因此堕入鬼道中。例如一切山海河神,以及享受祭祀的鬼神,如城隍爺等皆是。

  無威德鬼:外形醜陋不堪,各依其生前惡業而有特殊長相。例如有的裸形枯悴,有的貌似禽獸。多住在荒郊墓塚、草木堆中、肮髒茅廁或古宅廢墟等不淨處,共 同的痛苦是不得飲食。無威德鬼依生前惡業又可分爲三種:重者肢節起火,飽受饑餓之苦,曆劫不聞漿水之名;中者伺機尋求盪滌棄物或膿血糞穢爲食物;輕者偶而 稍飽,但常被刀杖驅使去塞河填海。

  由此可見,鬼的世界也是貧富懸殊,他們和人類一樣,有他們的家庭和社會,還需要工作謀生,彼此少不了是非恩怨。鬼道眾生的性格差别也很大,有的暴躁凶 殘,有的溫馴善良。如何度化鬼道眾生呢?可以備辦簡單的素菜素果,以佛門的誦經持咒來利益它,千萬不要宰殺牲畜來祭祀,以免增加他們的罪業。 

地獄道

  地獄,梵語naraka,音譯爲那落迦,即地下牢獄受苦之處,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因爲大多數位於南瞻部洲的地下深處,有如人間的牢獄,被刑具所拘束而不得自在,因此稱爲地獄,又名苦具、苦器等。在三惡道中,它的苦痛最爲猛烈。

  地獄可粗略分爲十八種,即八寒、八熱、近邊、孤獨等大地獄。每一地獄又有許多附屬的小地獄,因此詳細說來,它的種類無數。其中最苦的是八熱地獄中的無 間地獄,因爲他處地獄的罪人受苦而悶絕不醒時,尚可由涼風吹活而休息片刻,而無間地獄的罪人則苦痛無有暫停,一夜之間經歷八萬四千生死,而且時間是無量劫 數(一劫爲一個世界成、住、壞、空所需的時間)。

  其次是八寒地獄,依照眾生受寒風逼迫所發出的苦痛聲,或其皮膚破裂的程度而分别命名。近邊地獄位於八熱地獄的四周,共有一百二十八個。眾生於八熱地獄 受苦後,還要展轉游遍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則分散在人間各處,如山穀、山頂、虛空、曠野等,使罪人忍受孤獨的痛苦。

  地獄眾生壽命之長,簡直無法想象。《起世經》記載,若人裝滿二十斛的胡麻,每隔一百年抛出一粒,全部抛完後,地獄眾生的壽命尚爲其數的許多倍。即使受 報完畢,還要展轉到其它地獄或餓鬼、畜生道受無量苦,即使恢複人身,也是貧病短命。所以說:“一失人身,萬劫難複。”

  造上品十惡業,尤其是五無間罪的眾生,便堕入地獄受報。五無間罪又稱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團和合的重罪。十惡是指殺、 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及邪見。地獄之苦,好比一個羸弱的罪犯,背負超乎他能力極限的重擔,行走於刀山熱沙之上,還要接受鐵鞭的笞 打,生而複死,死而複生,綿綿不斷,永無止息。

  佛教認爲六道中,天、人、阿修羅爲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爲三惡道。奉行上品十善業,修四禪定及四空定等,可分别生三界諸天道;修五戒或中品十善業可生人道;作下品十善業可生於阿修羅道;作下品十惡業者,多堕畜生道;造中品十惡業者堕於餓鬼道;造上品十惡業及五逆罪者,即堕於地獄道。

上一篇:六字大明咒

下一篇: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