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0 15:52:55愛軟。貓

(電子報)從「鯰魚效應」看衝突對組織的影響


     在華人的社會中,我們凡事都講求「以和為貴」。因而無論是在一般的人際互動或是工作場域中,我們總是希望能夠保持人際間的和諧。所以我們容易對衝突持有一種錯誤的的迷思,認為衝突是不好的,無論是對個人或是對組織來說都是不利的。

     但是在管理學中的有所謂的「鯰魚效應」的故事卻給了我們不同的觀點。這個故事是指在挪威當地人非常喜愛吃沙丁魚,而越新鮮的魚貨能賣到的價錢比起那些到港已經死亡的魚貨來的有價值。因此,所有的漁民無不想盡辦法希望可以讓沙丁魚活著到漁港販售。但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但是卻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許多漁民都希望可以探究他成功的原因,後來才發現原來在他的魚槽中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樣的效應,在管理學中我們稱之為「鯰魚效應」。

     雖說鯰魚可以幫助沙丁魚維持活力,但是放入的鯰魚多寡卻也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說,如果回到組織來看,假設鯰魚就是衝突的話,那鯰魚的多寡正如同衝突的強度一般會對組織的績效有著不同的影響效果。而在管理學的研究顯示,衝突對於組織績效的影響其實是呈現倒U型(如圖)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組織都沒有衝突或是衝突過高時,都會對組織績效造成反效果,僅有當衝突強度適中時,才能會組織的績效有正面的助益。

     例如在一個凡事以和為貴的組織中(如圖左下角),一切都以保持人際和諧為首要的目的的團隊裡,就很容易產生像上述的故事一樣的情形,所有的沙丁魚因為沒有刺激的因素,而連游動都懶了,所以最後到港時於都奄奄一息了。這樣的現象相對應到組織上來說,因為刺激過少,團隊中都沒有不同的聲音,也沒有相互競爭的必要,因此團隊氣氛容易過於一團和氣,也容易在決策時出現團隊迷思的情況,而這些現象對於一個需要保有競爭力的組織來說,其實是相當危險的。因此,凡事只講求人和的組織中,對於組織績效的達成總是未蒙其利之前,便深受其害了。

     可是反之,當衝突過高時(如圖右下角),又容易讓組織間產生負面的人際效應。例如,在一些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高層主管可能會試圖營造出團隊與團隊必須彼此相互競爭的互動模式。然而這樣的競爭模式,若沒有適度的掌控,就非常容易就演變成組織中團隊互相對立與攻防的情況。此時,組織除了會出現不和諧的人際氛圍之外,在團隊與團隊間應共享訊息的管道也會因此而被阻斷,而容易造成組織資源的浪費或是重工的情況。可能造成當兩個團隊在同做一項專案時,因競爭性過強,而無法透明的分享彼此的資源,導致團隊只專注於擊倒對方,而非共同達成組織目標。因此,唯有適度的衝突才能有助於提升組織績效與團隊目標達成。

     在一個健全的組織中,過高與過低的組織衝突都會對組織績效造成傷害,但是鯰魚的多寡拿捏便取決於領導者的智慧了!

本文已轉載於 核心競爭力的價值戰略夥伴 ~ 360d HR才庫人力資源顧問(股)公司 www.360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