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7 10:32:10Anthea

台灣區肥皂清潔劑公會

肥皂業是台灣早期主要發展的工業之一,其製造所需之原料--牛油,大多仰賴美國進口,而當時工廠的規模小,自行進口對廠商來說並不容易,因此在政府協助下,於民國三十七年六月,成立「台灣省皂業同業公會」,負責牛油進口之認證配額工作;民國五十五年,肥皂產品日漸多元化,加上合成清潔劑的蓬勃生產,遂改名為「台灣區肥皂清潔劑工業同業公會」;時至今日,台灣生產廠日趨減少,進口產品蔚為趨勢,長期看來,「台灣區肥皂清潔劑同業公會」似為較洽當名稱。
公會總幹事王殷伯表示,民國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肥皂清潔劑業的黃金時期,不但吸引國外,如「獅王」、「花王」、「寶僑」、「瑪威寶」等公司來台投資、設廠,亦造就許多本土知名企業,如「南僑」、「國聯」和「瑪利美琪」等公司,然而好景不長,民國八十年開始,肥皂清潔劑業因技術成熟、更多跨國企業如「嬌生」、「莊臣」、「安麗」等公司的加入,且多家本土小型代工廠介入,造成市場激烈競爭,削價的結果,小廠紛紛不支倒閉。到民國八十年代末,公會只剩下五十八家會員廠。
九十年代以來,情勢更見惡化,肥皂生產業除了因牛油皂化影響環保及製造成本漸高等因素,迫使業者不得不停止、減少生產線或改以進口國外成品方式因應。同時,大型量販商場的興起及蓬勃發展,日漸取代傳統通路,廠商為取得產品上架的機會,不得不配合大賣場特價政策,甚至還要承擔各種不合理名目費用之剝削,以致產品毫無利潤可言;因此,大企業已不願再投入新產品的研發,而小企業則只有選擇關廠歇業一途,尤其大型量販商場,自創品牌上市,破壞市場價格機制,更是業者生存的致命傷,同時也非消費者之福。故王總幹事特別呼籲政府,正視大賣廠此種不當的做法。
肥皂清潔劑公會會員廠最多曾達一百三十幾家,目前只剩下四十多家,其中跨國
性大廠,目前在台灣還設廠者只剩三家;現在根留台灣的本土廠商,為維持營運,大多已轉型,除了本業外,亦新增食品、生化產品、化妝品、保養品及特殊清潔劑等利潤較高或市場胃納較大之生產線。
雖然公會的會員日益減少,會務人員亦精減到只有總幹事一人,然而該公會服務會員的精神及工作卻絲毫不因此而打折,甚且獲得內政部頒發之績優公會殊榮,它是如何辦到的呢?!
該公會理事長張英元及總幹事王殷伯的堅持,應該是主要的原因。王總幹事表示,公會目前例行性的工作,包括相關法規之研究、舉辦新原料介紹之講習會、每兩年參加國際性之「亞洲肥皂清潔公會會議」(2002年公會曾主辦過第三屆)、各會員廠研發人員組團參與國際性之「表面活性劑和洗滌劑會議」並發表專題報告;同時與中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美國SDA協會、日本肥皂清潔劑協會,誰隨時保持連繫、溝通,進行國際性交流;另不定期的以公會名義向政府反應會員廠遭遇之困擾。除此,每月發行行事曆,告訴會員廠公會做了那些事,並將各項會議紀錄分送會員,使公會功能大幅提升,維持會員廠向心力於不墜,應該是公會得以獲獎的主要原因。
至於公會的未來,王總幹事樂觀的表示,肥皂清潔劑是民生必需品,即使進口品超越本土的生產廠商,也仍會維持「日不落夕陽工業」,不至於成為「近黃昏夕陽工業」,所以,未來公會組織依然會存在,只是服務的對象,將由目前的『會員廠』改變為『產品』。
總幹事最後要誠摯的感謝工總為會員提供的許多服務及訊息。同時表示,公會人少力小,只有透過工總,才能發揮聚沙成塔的影響力,因此希望工總能繼續保持與政府各單位間之暢通溝通管道,俾便為會員爭取應有的權益。
黃紫嫺 2014-05-07 17:15:06

如何加入同業公會?

fghetue 2009-08-02 11:26:49

堆ㄝ幟致 閘 痣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