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2 13:03:37無名

作文與說話

繼《文心》之後,「如果」出版社又出了一本有關作文的書籍,號稱是「另一本更實用的寫作指導手冊」。作者是葉聖陶,《文心》的作者之一,書名叫做《給中學生的十二堂作文課》。書的內容是集結葉聖陶有關寫作的小書、文章、講稿。部份內容與《文心》雷同,而引起我購買的動機是其中有討論「寫文章跟說話」異同的內容。

 

為什麼我會對「作文與說話」有興趣呢?追本溯源,小學開始,我就不太會寫作文,連帶對寫作也沒有什麼興趣。記得國一暑假的作業要寫五篇作文,還是跟隔壁就讀高職的大哥哥交換:他幫我寫作文,我幫他寫讀書心得。讀書心得卻被他退稿,只好「抄」讀書心得給他,他滿意的說:「這才像讀書心得嘛!」廢話!我就是抄讀書心得的啊!

 

大約是國二那年吧!我開始對作文產生興趣,但怎麼寫就是無法代表班上參加國語文競賽的程度,而訓練我「即席演講」的老師(國小、國中各一位)都要求我每天看一篇文章,另外又以指導寫作的方法指導我構思演說綱要。但我一直無法轉換,無法將我所看到的作文文字轉換成通順的演說語言。上大學時,很多課程都要做報告,我的書面報告跟口頭報告仍然有上述的問題。

 

按葉聖陶的說法,作文跟說話有其相同點:文章就是語言的紀錄。這樣說,作文似乎不難,嘴巴怎麼說,筆下怎麼寫就是了。這樣的說法,類似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時所說的「我手寫我口」的主張。但仍有所分別,葉聖陶不認為把說話的一字一句如實的寫下來就是文章,而是強調以口語為基礎,經過提煉、組織、修改之後才是文章。而為什麼要經過這番提煉、組織、修改的功夫呢?這是因為作文跟說話有所不同:

首先,文章不像說話那樣,可以藉由聲調、表情、與肢體語言的輔助。

其次,文章不比說話談天,對象近在眼前,東拉西扯一番後,還可以回到原來的話題,不回來也無妨。相對於說話,文章要有中心。一般而言,寫文章主是要給人家看的,這篇文章到底要說些什麼?到底要給人家看什麼?就是所謂的「中心」。篇幅有限,必須講求「效益」,有必要讓人清楚明白的部份必須詳述,沒必要讓人清楚明白的部份就一筆帶過。簡單說,就是要注意「詳略」。運用在「對話」的呈現上,就要有所選擇,選擇足以顯現說話者的思維、識見、性情的材料來寫。

最後,文章是要給人家懂的,這就要注意所寫的內容,讀者的程度是否能夠理解。葉聖陶認為,「說話往往用本土的方言以及本土語言的特殊調子。做文章不能這樣。文章得讓大家懂,得預備給各地的人看,應該用各地通行的語彙和語調。本土的語彙語調必須淘汰,才可以不發生隔閡的弊病。」這番主張在國語尚不普及的時代背景下,的確值得鼓吹。但在現今國語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寫作文章時加入本土的方言以及本土語言的特殊調子,就像料理時加入地方家鄉味,反而有一種特殊、新鮮的味道。另外,語言文字承載著文化價值(尤其是中文),因此也可以促進不同地方風土民情的人彼此瞭解、擴展已有的生活經驗。

 

說到這,作文似乎很簡單了,但實際上,作文還是比說話難上許多。主要的原因是,語言的學習主要依靠聽跟說,文字的學習主要依靠讀跟寫。能聽能說的,未必能讀能寫。某些語彙耳熟能詳、脫口而出,但未必能夠閱讀辨識,更別說是寫出來了。因此,除了鍛鍊語言習慣(語言習慣好,文章就會通順),辨別說話與寫作的異同,大量閱讀、勤查字辭典、常常練習寫作,這些,都是寫好文章的方法。

 

 

 
【圖:葉聖陶著,《寫給中學生的十二堂作文課》。台北:如果,民993月】


*延伸閱讀*

文心.寫給青年的32堂中文課之重點摘要

http://mypaper.pchome.com.tw/anteagle/post/1313861041

上一篇:理想與現實

下一篇:我就是愛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