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1 02:54:48保持平衡
吹動大麥的風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導演:肯洛區 ( Ken Loach )
國別:英國
年份:2006
片長:127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吹動大麥的風年復一年,不曾改變,而麥田上的悲劇也如同詛咒般輪迴,好像從來沒有停止過。
人們總是說:歷史教會我們的事,就是人類永遠不會記取歷史的教訓。既然知道癥結,為何卻無法改變?因為歷史是旁觀者寫的,也是給旁觀者看的,不涉及個人利益,心智自然清明,自然可以較客觀地思考大局(事實上,以文字記載的歷史也不可能完全客觀)。但其實每個人都活在歷史中,我們每天都在創造歷史,只不過當局者迷,這時我們所考量的不會是什麼國家前途、民主正義,披著「理想」羊皮的權力慾悄悄伸出狼爪,將沉浸在美夢中的人們吞下肚,啃得一根骨頭都不剩。所有的、最終的目的只會回歸到私人利益,從前的理想不過是屁。
身為一個英國導演,卻向世人展示了英國政府最不願被揭開的瘡疤,雖然肯洛區可能不是故意挑戰當權者,但敏感的題材勢必得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就在於展現常人沒有的氣魄與良知,【吹動大麥的風】沉痛感人,絕對比看一百本教科書更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吹動大麥的風】以1920年代愛爾蘭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為背景,藉由一對愛爾蘭兄弟從患難與共、攜手為理想奮鬥,乃至後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分道揚鑣,甚至手足相殘的過程,暗喻了愛爾蘭與被犧牲的北愛爾蘭之間複雜的愛恨情仇。肯洛區在片中使用了大量且巧妙的對比手法,來突顯今非昔比的感概,同時呈現出人性殘酷、勢利、懦弱的醜惡面,即使沒有逼真的戰爭場面,依舊令人感受到那種鮮血淋漓的痛(不過拔指甲逼供那段卻很血腥,光想就不寒而慄)。
早在漢朝劉邦的時代就告訴世人,什麼叫「狡兔死,走狗烹」。
當愛爾蘭游擊隊的敵人只有殘暴的英軍時,他們很容易同仇敵愾,等到簽訂自治協定,愛爾蘭人可以當家做主,問題就來了。哥哥泰迪想要掌權,他認為從前的辛苦該有回報,於是接受了這份犧牲北愛所換來的假和平,但弟弟戴米恩不能苟同,繼續著他的抗爭之路。自此之後,我們看到原本的受害者,在拿到權力後搖身一變為加害者,剷除異己,然後囚禁、逼供、槍殺,制服換了,面孔變了,卻完全是同一套,一棟農莊於是成為這段慘痛歷史的註記。那棟農莊曾經是游擊隊的避風港,農莊的婦女們還為此遭受英軍的凌遲,結果游擊隊成了政府軍,再次來到農莊,不但不是保護他們,反而用槍抵著無辜的村民要抓人,老婆婆憤而怒罵:「你們真是沒良心,也不想想以前是誰給你們供吃供住」!帶頭的只冷冷的回答:「我們是依法行事,捉拿叛徒」。如果世界上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官僚的嘴臉。
後來戴米恩被俘,如果不供出游擊隊的藏匿處就要被殺。哥哥泰迪一方面動之以情,一方面誘之以利,都被他義正嚴詞地拒絕了。當初戴米恩親手槍決了洩密的同黨,只因他相信這是為了實現愛爾蘭獨立而不得不做的犧牲,今日,要是他招供了,那夥伴的死算什麼,他堅持的理想又算什麼。最後,當戴米恩在槍聲中倒地不起時,讓我感到難過的不是哥哥泰迪的眼淚,而是戴米恩說過的那句「希望愛爾蘭值得」!怎樣才叫做值得?愛爾蘭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我們只看到死亡,只看到悲劇一再上演,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
看完【吹動大麥的風】才深刻體會,為何有人說台灣跟愛爾蘭很像,我不敢奢望有哪個政客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會痛改前非,認真幫人民做事,但至少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國家是每個人的,任何企圖為了私利而分化人民、挑撥族群的人都應該被唾棄,唯有認清事實,才能拆穿政客的真面目,政黨輪替也才有意義,否則半調子的民主又有何用呢?
中文官網:http://barley.swtwn.com/
k
2007-01-17 12:29:19
電影我沒看但是文章讓我想起了民黨.....哀啦
版主回應
大家心照不宣囉...
2007-01-23 00:21:11
是我的錯覺嗎?總覺得今年有很多好片子
無奈身為考生,錯過許多ˊˋ
謝謝你介紹這麼棒的一部片子,雖然我還沒看(考完試一定找來看)
但我想我會喜歡!
個人強力推薦本片給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看完後應該會有一番新的體悟。 2007-01-23 00: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