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4 11:01:28牛樟芝

健康專題分享-NO.79【老人消化道保養(上)】

一、老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
   
提到老人消化道產生問題可由三方面觀察:

1. 是真正消化道構造的老化,這包括結構上、分子生物學上,組織學上或只是功能上。

2. 使用藥物的副作用。

3. 是對相同的疾病,若有併發症產生,老人的機會大。提到藥物的使用,據報告九十%的老人每天至少服用一種藥,比如維他命或高血壓藥等等,更甚其中不乏服用二種或更多種之藥物,就如一些人講老來沒事就注意服藥。

   以下根據不同的消化道器官簡單介紹老人常見疾病:
1. 食道疾病
(1)
胃食道逆流症:
    老人胸悶除了心肺疾患外,也要懷疑是否為胃酸逆流所造成的非典型胸痛,因為其症狀有胸悶、胸口灼熱(火燒心)、胃酸逆流至喉頭、喉頭異物感、聲音沙啞,上腹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
(2)
食道炎或腐蝕性破壞:
    老年人常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加上吞嚥功能退化,一旦一併服用的水量不夠時,常會造成藥丸附著食道壁引起發炎,嚴重者可能引發潰瘍、出血、穿孔或慢性狹窄;此外,老人認知功能退化或自殺行為,時常會誤食強酸或鹼性物質,引起食道腐蝕性受損,因此,必須格外注意失智老人的藥物服用照護以及心理輔導。
(3)
食道癌:

    國人食道癌發生率逐年上升,同時也有年輕化現象,成為97年十大癌症死因第九位,更是95年臺北縣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七位。症狀有口臭、體重減輕、進食後嘔吐、吞嚥困難、吞嚥疼痛、胸口悶痛不適、吐血、聲音沙啞等,通常出現症狀時大多是癌症晚期;因此高危險群病人,包括40歲以上合併上述症狀者、抽菸、喝酒、嚼檳榔、頭頸部癌症、家族惡性腫瘤史者都應接受內視鏡篩檢。



              

2. 胃及十二指腸疾病
(1)胃炎及消化性潰瘍:

    正常的胃黏膜具有防禦及破壞因數,一但兩種因數之間平衡遭破壞,可能造成發炎、表淺性糜爛甚至消化道潰瘍的發生。尤其在老年人,常因心血管疾病合併消化道血循減少、消化道黏膜本身萎縮而造成防禦因數減弱,再加上服用多種藥物,以及幽門桿菌感染造成破壞因數增強,而形成消化道潰瘍;症狀為上腹痛、半夜痛醒、腹脹、食慾減低、甚至吐咖啡色嘔吐物或鮮血、解黑便等,嚴重者會有缺鐵性貧血、頭暈、意識不清或休克,及穿孔併發細菌性腹膜炎、敗血症;治療主要是以質子幫浦抑制劑或是治療性內視鏡處理併發症,合併幽門桿菌感染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穿孔者須以手術處理。
(2)
胃癌:

    胃癌為97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平均發生年齡大約在60~70歲之間,且年齡越長,發生率越高。其症狀可能為完全無症狀、體重減輕、食慾下降、缺鐵性貧血、上腹不適悶痛、腹脹,也可能出現胃出口阻塞,造成飯後腹脹嘔吐,以及出血症候;近年來內視鏡技術的進步,使得早期胃癌的偵測更加容易,同時提升了胃癌的存活率;出現上述症狀時,或是有家族惡性腫瘤病史的高危險群者,都應該接受內視鏡篩檢。




      

3. 大腸疾病
(1)缺血性大腸炎:
    正常大腸的血液循環來自腸系膜上的血管支配,一旦出現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內腔狹窄,或心律不整造成血栓形成血管阻塞,會使得大腸血液供應減少,進一步造成黏膜缺氧、壞死、脫落、潰瘍,甚至出血或穿孔。症狀常出現飯後30分鐘後左右,突發性腹部絞痛、腹脹 (腸道絞痛症,Intestinal Angina),伴隨水瀉或血便;此類病人常合併有慢性心臟或週邊血管疾病。治療包括體液補充,抗生素治療,以及藥物預防血栓進一步的形成,如果血管狹窄嚴重可以置放血管支架,嚴重發生腸穿孔及細菌性腹膜炎者,需要手術處理。
(2)
大腸息肉與大腸直腸癌:
   
50歲以上成人大約20-30%有大腸息肉的發生,依病理組織以及基因型不同,其癌變機率也有差異;大腸直腸癌目前佔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及肝癌,隨著飲食西化影響,其發生率也逐年增加。大腸息肉或癌可能無症狀、體重變輕、血便、大便習慣改變、腸阻塞及腹痛;診斷上仍是以大腸鏡檢為主,配合內視鏡影像強化系統,大腸息肉及早期癌病變無所遁形;其他替代檢查有大便潛血檢測、鋇劑X光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建議50歲以上成人、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抽菸喝酒、高脂低纖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者都應接受篩檢。

二、結語:

 人體器官老化是自然現象,但伴隨而來的身體不適或特殊的疾病(有些疾病特別好發於老人),會使生活品質的低下,故簡單瞭解消化道之老化再施以對策,不但可強身健體,還能提高生活品質,那麼該如何在炎熱的夏季保護消化道、安然度夏呢?接下來將有詳細的保健之道報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