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3 07:48:58orangebach

6/22 Novus弦樂四重奏

昨天晚上聽了韓團的Novus String Quartet,曲目如下:

上半場:
莫札特:降B大調第十七號弦樂四重奏《狩獵》,作品458 
W. A. Mozart: String Quartet No. 17 in B flat major, K. 458, The Hunt 

孟德爾頌:D大調第三號弦樂四重奏,作品44-1 
F. Mendelssohn: String Quartet No. 3 in D major, Op. 44, No. 1 

下半場:
舒伯特:d小調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作品810 
F.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d minor, D. 810, Death and the Maiden 

光看曲目,可以推測這是一場滿激烈的音樂會。這首莫札特是弦樂四重奏裡偏激烈的曲子,孟德爾頌和死與少女更是從頭激烈到尾,速度、情緒張力之大,音樂會結束忍不住想,這四個人手指都快抽筋了。

先說收穫。這場音樂會的曲目挑得很合宜,一是這三首曲子的性格很適合激動到死的韓國性格,特別是孟德爾頌第三樂章以後到最後,快板以上到急板的表現讓人驚豔:速度一致,技巧掌握度、整體感、流暢度,聽得人酣暢淋漓。二是相當有誠意。昨天之前的星期三,也去聽了普雷特涅夫的鋼琴獨奏會,則是一個非常失望的演出,曲目很薄弱不說,彈琴也是精神不濟,相較於普雷特涅夫,昨天Novus的曲目挑戰度很高,技巧困難、張力十足、各種氛圍交織,這樣的曲目安排則是有誠意。第三容我自肥一下,這場音樂會的「主標」(主標喔~~~)叫做「琴迷歐巴」,相較於其他弦樂四重奏中老年熟男熟女當道,這四個歐巴真是有夠帥,各有各自的型,視覺上頗為讓人耳目一新,有沒有迷上它們的琴是另外一回事,光是賞心悅目也是音樂會美事一樁。

美中不足有個幾點。

一是音色欠佳。整場音樂會我一直在想,究竟是火候和練習的緣故,還是樂器的緣故,Novus的音色相當粗,簡單講就是四把樂器分開各自有各自的聲音,卻沒有合起來一個聲音,所以整場明顯感受到由第一小提琴主導的聲線,而不是四重奏水乳交融後的音樂。我們可以感受到各部聲音和演奏的旋律,可是沒有一種無法言語表達的「音樂氣場」,以至於他們的音色滿粗糙、缺乏細節,技巧很好但是談不上「美好」。孟德爾頌的第二樂章歌唱性很強,歐巴們在此段便無法從容有餘裕地展現。

二是不夠均衡。四重奏在實際執行面有很多種組合,第一小提琴為主、其他三個做陪襯的組合非常常見,也是相對容易的組合。弦樂四重奏曲目的張力和跨度,需要有大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加持,中提琴作為豐潤旋律感,才能拉開曲子的格局,這些都是超過一把小提琴所能掌握。Novus給我的感覺是太過度以第一小提琴為主,導致拉不出曲目的格局。特別在舒伯特死與少女,諸如第四樂章,大提琴和第一小提琴無法均衡,張力和格局就限縮在某個範圍內;當然,這並不影響演奏時傳遞出來的激情感受,可是畢竟這份激情主要來自於舒伯特的巧思安排,演奏家要建構出音符的空間,而我個人覺得會少了點想像力。

三是大提琴超弱。當然在第一小提琴主導的前提下,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也是頗為弱勢,但大提琴真的超弱~~~~弦樂四重奏裡的大提琴負責提供樂團在音樂裡穩定的基礎,這個基礎必須相當堅實,在它之上的旋律線才有奔放激烈的空間。這對大提琴是很大的挑戰,畢竟大提琴的音色低沉,自然顯得小聲,大提琴手既要有存在感,又要襯托小提琴不搶戲,的確非常困難。但昨晚的大提琴歐巴也真的是太弱了~~~~死與少女第四樂章,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分庭抗禮,可是就音量和旋律性都不足。這個缺憾同樣也發生在中提琴手,就是第一小提琴以外的樂手都少了獨奏家的旋律表現。也許不是那麼多人在意這種事,弦樂四重奏要能感受到四個人合作無間,分勢夾擊又各自有為有守,當四個人能流暢的對話,適才適性地扮演個自角色,誰講得多誰講得少也就沒那麼重要,這會令我感動。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可曲--韓國民謠阿里郎。沒有技巧、非常簡單的編曲,但這四個歐巴在這首曲子裡面達到音樂會正是曲目裡所沒有的美好平衡,而且每個人真情流露,我想這才是他們文化骨血裡的東西吧,以及音樂會結束、壓力解除,音樂才開始唱歌。

我忍不住想,如果韓國的弦樂四重奏有阿里郎,台灣的弦樂四重奏出國演出,會有甚麼音樂可以帶給別人呢?代表台灣的音樂是甚麼?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5411 2019-07-22 22:37:04

坐飛機的時候,最喜歡聽到落地的"望春風"

(悄悄話) 2019-06-27 1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