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8 08:01:10orangebach

早餐店大哉問

前兩個禮拜,傅達仁到瑞士完成安樂死的新聞攻占各大媒體版面。

新聞露出隔天一早,我去買早餐,有一個固定那個時段出沒的大叔,冒出一句話:「我覺得傅達仁很笨」。

我、早餐店老闆、老闆娘都抬頭看他。

「ㄟ他去瑞士不就是去自殺嗎?那你要自殺,從你家樓上跳下來就好啦」,他比著早餐店對面的高樓,
「還飛那麼遠、花三百萬、等好幾天,你看跳下來沒幾秒就死了,不花一毛錢。所以我說他很笨」。

老闆娘勉強說:「人家這種方法比較『有尊嚴』,不是跳樓這麼隨便啦」。

「人想死的時候,都一樣」,大叔堅持。

安樂死和自殺有甚麼不同?

這個問題當下我來不及細想,這幾天空下來想起來,老實說我知道有不同,若有錢我也會選擇安樂死不會自殺,而那主要原因,對我來說,是「怕痛」,是「死相好看」,是「後事安排妥當」--我不知道這跟尊嚴有沒有甚麼關係。

其實老早在傅達仁安樂死之前,一個月前,我開始思考安樂死的事情。

外婆今年96歲,她很好,沒有任何問題,只是「老」:耳背、肌肉流失導致腿沒力、平衡欠佳容易跌倒、背肌喪失直不起身。其他甚麼都好:神智清楚、眼睛不錯,口齒也清晰,更沒有情緒問題,記憶力一級棒。

但是耳背降低她的資訊接受能力,資訊接受差、反應就慢,反應慢,就算想參與對話,也會怕一直問惹人厭煩,自動變安靜了。

外婆有一個好朋友,住在台北,今年九十九歲。她也很好,沒有任何問題,她的「老態」剛好跟外婆錯開:耳朵好,但是神智有一點點不清楚。

好朋友每天要打兩通電話給外婆,外婆很努力地聽,卻聽不出所以然,你就聽到他們兩個每天雞同鴨講。

這邊問:「你好不好?」
那邊答:「剛剛是我孫女」。
這邊說:「喔,孫女回來啦?」
那邊答:「我女兒在煮飯」。

就這樣各說各話好一陣子,好朋友知道講甚麼我外婆都聽不懂幾成,終於認輸收線。可是還是每天重複。

我媽說,外婆的朋友已經坐輪椅、行動不便,雖有菲佣照顧,可是小孩忙於工作,相處時間很短。老人家每天坐在輪椅上消磨整天,白天到黑夜。

「等死」兩個字從我腦裡浮現。於是我想到安樂死。

截至目前為止,我仍看不出自己終結獨居生活的跡象,到老時我想我沒辦法坐在輪椅或躺在床上,任時光匆匆流逝、沒人在乎我的日子;就算再會獨處,也沒辦法。偏偏外婆曾經看過黃曆,說我會活得跟她差不多久,現在想來有點可怕,儘管我有意無意鍛鍊自己獨處、與無聊的日子相處,終究低估了「老」的力道。我希望如果不得不活這麼久,當人生責任義務告一段落後,可以選擇安樂死。

在傅達仁之前,Evening Standard一則新聞說,澳洲有位104歲植物學家,因為身體老化導致生活品質變差,到瑞士尋求安樂死。

瑞士是目前全球唯一安樂死合法化、且可以合法協助外國人安樂死的國家。我研究了一下,發現安樂死並沒有想得簡單:首先你得有筆錢(支付機票和醫療住宿費用),其次要有人願意跟你去(平常記得多交點年輕的朋友),最後最重要--身體要好,你得到人生的最後都有本事搭飛機、意識清楚。我的結論是:若要求好死,必須先好活。又多一個必須認真運動的理由。

回到早餐店的問題,早餐店大叔其實在問:好死(安樂死)和爛死(自殺)差別在哪裡?畢竟從結果看都一樣,有必要為求好死多花那些錢和時間嗎?

我覺得差別是求心安,如果可以自由決定死亡,希望步下人生舞台的時刻,我以及周圍所有人的內心是平靜喜樂且沒有遺憾。自殺除了簡單、迅速、確實之外,照顧不到所有人的心。

安樂死被熱烈討論的同時,另個最近熱烈的話題是:明年開始,台灣全面停用塑膠吸管,沒有吸管該怎麼喝珍珠奶茶?巧的是,英國麥當勞也決定從今年九月起倫敦麥當勞停用塑膠吸管,明年起全面停用塑膠吸管。為此,英國麥當勞已經找好使用再生紙製造吸管的替代廠商,用以取代塑膠吸管,兼顧環保和使用者便利。至於本地的解決之道,竟然網路上出現最高的呼聲是--甚麼都不必用,直接喝就好。

我個人的答案比較極端,不喝飲料,一了百了。手搖茶是台灣人肥胖的元兇之一,不管你要幾分甜、不管採用多麼自然的食材,飲料就是糖和加工食品的組合,就是不健康。

姑且不論我的想法,這個問題同時讓我不由得想:我們台灣人真的都好喜歡走捷徑,甚麼都要捷徑,而走捷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省錢和偷懶,其他甚麼都可以不顧。

所以,塑膠吸管停用,只要政府喊卡就卡,不需要地區性試辦看消費者反應,然後逐步擴大;所以死亡也一樣,跳樓也好、燒炭也罷,只要結果一樣,過程不重要,感受不重要,甚麼都不重要。

上一篇:關於問問題

下一篇: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