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 08:07:35orangebach

關於問問題

昨天上午到教會跟從事月刊編輯的會友分享如何著手紀實寫作,也就是不是無中生有的虛構寫作。


紀實寫作牽扯到很重要的一塊是資料的蒐集,其中核心是「採訪」,也就是問問題。我覺得我講了一些還不錯的話,以下作為一個記錄。


問問題絕對不是兩手空空開始,問問題前必須蒐集資料然後整理。無論問人或者問事,一開始都是做大事紀,步驟是先編年再斷代。


大事記第一步,按照時間序列把你要問的主題的重大事件列出來,不用想太多,有聞必錄即可。我通常會分成四個欄目:年份/關鍵人物的年紀/事件/意義;最後一欄未必全都要填,有意義的事件特別註記即可。


做完編年,第二步就是斷代。所謂斷代,斷代要做兩件事:一是找出事件或人物的分水嶺,依序標記出階段和名稱,諸如第一階段成長期、第二階段擴張期、第三階段衰敗期等等。二是找出每個階段的關鍵事件,每個階段一定有一件事情讓事情或人物發展轉入下一階段,並且對於事情和人物之所以成為目前這個樣子有直接影響,這叫做「關鍵事件」。


做完大事記,再怎麼沒感覺的人都會對此事件和人物產生初步的概念,「喔..原來是這樣啊」,同時產生初步的感受:至少可以說出喜歡或討厭這件事或這個人,開始覺得這個人或事情厲害不厲害。


做完大事記後,仔細審視並且思考完一遍列出的時間、事件、斷代和關鍵事件,應該可以發現其中有些重要的空白和細節是資料沒有辦法解釋的,這就是你的問題。二話不說,趕緊記下這些對空白的疑問。


接著開始擬定並且審視問題,問題可以分為四大區塊:


區塊一:現在狀況如何?區塊一的問題主要在更新現況進度和確認現況的細節,通常資料無法有最新進度,同時細節也不夠充分。


區塊二:在此狀況發生之前是怎樣的狀態?區塊二的問題主要在了解現況生成的條件和前提,以及當事人的感受、思考、選擇和策略運用。如果構成現況的狀態有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問到。


區塊三:最早的發想緣起是甚麼?如果重點是問事情,區塊三是要理解事情發生的起因是甚麼?最早的原始構想是甚麼?設定怎樣的目標?人力規劃又是如何?如果重點是問人,區塊三就是問當事人的童年、原生家庭背景、成長過程等等。


區塊四:結尾。前面三大塊問題問完,資料應該已經蒐集充分,可是此時若拍拍屁股就走人,難免讓對方孳生突兀之感,所以需要結尾。結尾的用意有二:一是文章也需要結尾,而前面問的問題有可能沒辦法拿來做結尾;二是為符合人情世故,對話需要結尾;三是暗示對方我已經夠了請結束。基本上結尾問題跟Line對話的貼圖有同樣功效。


結尾的問題又可粗分為三大類:一是開放式結尾:標準問題是「我們聊到現在,還有甚麼想要補充的嗎?」、「我們聊到現在,請你用幾句話做一個結論?」。


二是感性的結尾:「如果今天就是你人生的最後一天,你會想說甚麼?」、「你希望在你的墓誌銘上寫甚麼?」、「你的人生如此精彩,有沒有甚麼遺憾?」、「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會做出同樣選擇嗎?如果不會,你會怎麼做」


三是理性的結尾:「你對未來的看法?」、「你的下一步會是甚麼?」、「請評估一下未來的風險是甚麼」。


如果按照上述照表操課,至少會是60分的採訪,絕對不會是很糟糕的採訪;寫出來的文章再怎麼沒文采,至多就是來個「很平」,不會是「寫得很爛」。


有趣的是,你會發覺扣除掉好的稿子,寫得很爛的稿子還是遠遠多過很平的稿子。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發問的人都太想「問出好問題」,而忘記真正的目的是「得到好答案」。從這個角度比較,問問題在本質上跟業務員一樣,差別在於一個要你掏真相,一個要你掏錢;但是原理相同--對方如果不爽,要嘛直接拒絕你,要嘛敷衍你,用時間拖垮你的耐心。


問題準備的核心概念是「完整」,把各個階段的重點涵蓋其中便算完成準備工作,接下來便是把問題執行,真正我們所謂的「問問題」。


剛剛提過,發問的人會落入執行者的迷思:太想問出好問題,而忘記真正的目的是得到好答案。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反而變成迷思?因為發問的人都有心魔:只看到自己。發問的人太過擔心:「萬一問得不好怎麼辦?」「萬一對方答得跟我所想得不一樣怎麼辦?」「我想像陳文茜一樣犀利?」「我要掌控全場」,當類似的問題出現在你的腦裡,便會無形中逐漸蔓延,最後成為在意自己發問大過在意對方回答。人是非常敏感且微妙的生物,一旦你不自覺落入在意自己大過對方的狀態,對方很快便會意識到這個氛圍,在他自己也不理解的狀態下,他開始封閉他自己,變成一個說話機器,於是你也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


說穿了,問問題的核心真是非常微小的一件事:究竟你是否真的想知道問題的答案?這裡的「想知道」,就是單純的「想知道」,「知道」本身就是目的,「知道」不是為了八卦,甚至不是為了完成你的工作,你就是想知道,你想要搞清楚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你想要了解說話這個人。如果你是真的想知道這件事情,想聽這個人說,不管你相不相信,他自然會告訴你,而且是真心話。


許多人說,我太單純。言下之意是,誰要跟你講真心話?人哪有你想得那麼單純?非要用些巧計奇謀才能把真心話套出來。我或許太單純,但我想心裡這麼想的人也把對方想得太笨了。人跟人面對面,心思是最直接相對的時候,你會這樣想人家,人家不會這樣想你嗎?他老早準備好一套來應付你。


所以結論是,問題沒有好與壞,惟答案有好與壞,而答案的好壞繫於你是不是真心想知道答案是甚麼。還有,切記你不是陳文茜,不是Larry King,你不是把問問題變成一場秀,你只是要找答案。


所以,當你真心想要知道答案,答案就會出現。


上一篇:與高中同學重聚

下一篇:早餐店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