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3 09:01:40orangebach
羅大佑演唱會之前
感冒還沒好,明天在羅大佑演唱會一起萬人KTV應該泡湯了。
上一次印象中羅大佑的演唱會該是在香港的「青春小鳥」,這場演唱會當時還發了張專輯,台灣當時演唱會很稀有,羅大佑並沒有機會站上那裡的舞台,當時也沒有臉書,他的某些歌在台灣還被禁,諸如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好像鄉愁四韻也有被禁),也許當時太小,聽不出歌裡有甚麼反動意涵,羅大佑的歌即便在層層障礙下,還是唱進了每個年輕人的心裡。
我是從小五或小六開始聽羅大佑的歌,反覆地聽著那三卷錄音帶--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和家,直到高中,羅大佑該是我第一個偶像。我很著迷他在歌裡展現出來的情感深度,無論快歌慢歌,他都比其他任何人更清楚地用靈魂在唱歌,即便是較短的、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空白,或是較長的段與段之間的間奏,都能感受到他對音樂的思考和主張,他在音樂裡沒有一分一秒是分心的。
羅大佑的情歌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歌曲,這個定位歷經1980年代西洋情歌大出、甚至到現在也沒有變。我其實也並不知道他在唱情歌的時候在想甚麼,我能確定的是他唱這些歌的時候是真的要對某個人說一些話,以及他唱的是他真實深刻的感受。
與他王不見王的李宗盛以前有個廣播節目,每次固定會聊一個流行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某次聊到羅大佑,印象中李宗盛也品評不太出來羅大佑的作品(可能也不太敢),但他講到一個很核心的事實:羅大佑的作品最特別之處,是他用大調寫情歌。一般人寫情歌採取小調,用以傳達各種幽微的情感,但是羅大佑卻用明亮開朗的大調,寫出同樣效果。李宗盛也講不出大小調寫情歌究竟對聽者而言有甚麼不同,我自己的感受是,羅大佑用大調寫情歌,讓聽的人在無形中感受到某種奇異帶點荒謬的反差,如果光聽旋律、節奏不看歌詞,聽起來有點不在乎、隨興,可是每首不在乎或隨興,其實講述地都是真實而刻骨銘心的感受,讓他的情歌充滿張力。
羅大佑的歌詞,也跟他的曲一樣,用不直接的語彙描述著真實而刻骨銘心的感受。拿他最有名的「愛的箴言」為例,他的歌詞寫的是愛的行為facts,而不是對情人的感覺,整首歌裡沒有一句我愛你甚麼這種話,指涉的對象也非常不明顯,但是沒有人會反對這絕對是一首非常深刻的情歌。我自己最喜歡的情歌是《未來的主人翁》裡面的「小妹」,這首歌是寫給張艾嘉的作品,小妹是張艾嘉的暱稱,我沒有去追他們兩個當時的誹聞,光是聽這首歌我的理解是當時的羅大佑對這份感情有超乎想像的投入和在意,他也在歌裡表達了對當時輿論的困擾及無奈,在沒有明確指涉對象的前提下,這首歌描述一分承受壓力和責難的心情,兼具真實和想像力,深深打動我。
簡言之,羅大佑的歌永遠不是在唱表面的那首歌,沒有包裝、沒有刻意,他直接誠實地唱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是這樣所以打動當時的我,以及其他年輕人。情歌之外,其他歌也是同樣道理,諸如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壓最後的兩首歌「稻草人」和「蒲公英」,田園詩一樣的歌詞,其實描寫的是他內心某種創作的寂寞吧。
《家》以後隔了很久才發《愛人同志》,我一直很好奇這段時間羅大佑經歷了甚麼,讓他在創作上出現劇烈的改變,身為遙遠的聽眾能接收到的就是他不戴墨鏡、改戴眼鏡,不再黑衣黑褲,而改穿白襯衫。當年幼稚的我對於他的改變竟覺得被偶像背叛,之後對他之後發的偏社會正義類的歌(以及很多廣東歌)變成偶爾聽聽,我總覺得他似乎放棄些甚麼,或許也是看開了甚麼,而那似乎對我顯得遙遠起來。
這幾天我反覆聽著他的新專輯《家3》,這張專輯很明顯又進入另一個階段。剛開始聽的時候,舊時代的幽靈纏繞,我慣性地尋找他過去的影子;多聽幾次後便釋懷了:對於現在的聽眾而言,過去的羅大佑太過直接、太依附時代意義、太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們無法理解。現在的專輯等於濃縮了過去他所有專輯的特點再加以稀釋、調和,對現在感情飄忽、只愛小情歌的世代,應該是更好接受的吧。對我自己的啟發便是:不要帶著過去的眼鏡尋找舊時代的幽靈,聽演唱會就如其所示地接受一切吧,真正的意義不過是單純圓一個看偶像的夢而已,相當於同事前幾年擠老半天去聽又老又肥的Axl Rose是同樣道理,他們眼裡看到的不是褪色的槍與玫瑰,他們看到的是當年離家的年輕人,是唱歌的歌手,也是自己。
國慶假日時,我才熊熊發現羅大佑演唱會的當天,有一個公司活動在高雄要我參加,當然馬上拒絕了。對方問我演唱會的票多少錢,他願意幫我付錢以便讓我出席高雄的活動。當下我看著這封email竟然火大,這怎麼會是錢的問題?問這個問題的人完全侮辱了我對大佑的感情!我只回覆對方:「如果是其他任何人的演唱會都沒關係,我都可以不去,可是羅大佑的不行」。我才不管你是否理解,只是對方馬上就閉嘴了。
只是感冒還沒好,明天在羅大佑演唱會一起萬人KTV應該泡湯了。
上一次印象中羅大佑的演唱會該是在香港的「青春小鳥」,這場演唱會當時還發了張專輯,台灣當時演唱會很稀有,羅大佑並沒有機會站上那裡的舞台,當時也沒有臉書,他的某些歌在台灣還被禁,諸如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好像鄉愁四韻也有被禁),也許當時太小,聽不出歌裡有甚麼反動意涵,羅大佑的歌即便在層層障礙下,還是唱進了每個年輕人的心裡。
我是從小五或小六開始聽羅大佑的歌,反覆地聽著那三卷錄音帶--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和家,直到高中,羅大佑該是我第一個偶像。我很著迷他在歌裡展現出來的情感深度,無論快歌慢歌,他都比其他任何人更清楚地用靈魂在唱歌,即便是較短的、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空白,或是較長的段與段之間的間奏,都能感受到他對音樂的思考和主張,他在音樂裡沒有一分一秒是分心的。
羅大佑的情歌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歌曲,這個定位歷經1980年代西洋情歌大出、甚至到現在也沒有變。我其實也並不知道他在唱情歌的時候在想甚麼,我能確定的是他唱這些歌的時候是真的要對某個人說一些話,以及他唱的是他真實深刻的感受。
與他王不見王的李宗盛以前有個廣播節目,每次固定會聊一個流行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某次聊到羅大佑,印象中李宗盛也品評不太出來羅大佑的作品(可能也不太敢),但他講到一個很核心的事實:羅大佑的作品最特別之處,是他用大調寫情歌。一般人寫情歌採取小調,用以傳達各種幽微的情感,但是羅大佑卻用明亮開朗的大調,寫出同樣效果。李宗盛也講不出大小調寫情歌究竟對聽者而言有甚麼不同,我自己的感受是,羅大佑用大調寫情歌,讓聽的人在無形中感受到某種奇異帶點荒謬的反差,如果光聽旋律、節奏不看歌詞,聽起來有點不在乎、隨興,可是每首不在乎或隨興,其實講述地都是真實而刻骨銘心的感受,讓他的情歌充滿張力。
羅大佑的歌詞,也跟他的曲一樣,用不直接的語彙描述著真實而刻骨銘心的感受。拿他最有名的「愛的箴言」為例,他的歌詞寫的是愛的行為facts,而不是對情人的感覺,整首歌裡沒有一句我愛你甚麼這種話,指涉的對象也非常不明顯,但是沒有人會反對這絕對是一首非常深刻的情歌。我自己最喜歡的情歌是《未來的主人翁》裡面的「小妹」,這首歌是寫給張艾嘉的作品,小妹是張艾嘉的暱稱,我沒有去追他們兩個當時的誹聞,光是聽這首歌我的理解是當時的羅大佑對這份感情有超乎想像的投入和在意,他也在歌裡表達了對當時輿論的困擾及無奈,在沒有明確指涉對象的前提下,這首歌描述一分承受壓力和責難的心情,兼具真實和想像力,深深打動我。
簡言之,羅大佑的歌永遠不是在唱表面的那首歌,沒有包裝、沒有刻意,他直接誠實地唱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是這樣所以打動當時的我,以及其他年輕人。情歌之外,其他歌也是同樣道理,諸如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壓最後的兩首歌「稻草人」和「蒲公英」,田園詩一樣的歌詞,其實描寫的是他內心某種創作的寂寞吧。
《家》以後隔了很久才發《愛人同志》,我一直很好奇這段時間羅大佑經歷了甚麼,讓他在創作上出現劇烈的改變,身為遙遠的聽眾能接收到的就是他不戴墨鏡、改戴眼鏡,不再黑衣黑褲,而改穿白襯衫。當年幼稚的我對於他的改變竟覺得被偶像背叛,之後對他之後發的偏社會正義類的歌(以及很多廣東歌)變成偶爾聽聽,我總覺得他似乎放棄些甚麼,或許也是看開了甚麼,而那似乎對我顯得遙遠起來。
這幾天我反覆聽著他的新專輯《家3》,這張專輯很明顯又進入另一個階段。剛開始聽的時候,舊時代的幽靈纏繞,我慣性地尋找他過去的影子;多聽幾次後便釋懷了:對於現在的聽眾而言,過去的羅大佑太過直接、太依附時代意義、太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們無法理解。現在的專輯等於濃縮了過去他所有專輯的特點再加以稀釋、調和,對現在感情飄忽、只愛小情歌的世代,應該是更好接受的吧。對我自己的啟發便是:不要帶著過去的眼鏡尋找舊時代的幽靈,聽演唱會就如其所示地接受一切吧,真正的意義不過是單純圓一個看偶像的夢而已,相當於同事前幾年擠老半天去聽又老又肥的Axl Rose是同樣道理,他們眼裡看到的不是褪色的槍與玫瑰,他們看到的是當年離家的年輕人,是唱歌的歌手,也是自己。
國慶假日時,我才熊熊發現羅大佑演唱會的當天,有一個公司活動在高雄要我參加,當然馬上拒絕了。對方問我演唱會的票多少錢,他願意幫我付錢以便讓我出席高雄的活動。當下我看著這封email竟然火大,這怎麼會是錢的問題?問這個問題的人完全侮辱了我對大佑的感情!我只回覆對方:「如果是其他任何人的演唱會都沒關係,我都可以不去,可是羅大佑的不行」。我才不管你是否理解,只是對方馬上就閉嘴了。
只是感冒還沒好,明天在羅大佑演唱會一起萬人KTV應該泡湯了。
上一篇:大帥聽音樂
下一篇:生活雜記談古典音樂服務誰與原創性
從國中開始聽羅大佑的歌。至今仍記得某個禮拜天全班到學校準備考試,寫練習卷。中午下課後不想回家,口袋裡擺著Walkman,塞著耳機,聽著羅大佑,在學校附近的巷弄裡晃著。此時,彷彿看到當年那個在羅大佑的聲音裡茫然的自己。
關於「愛的箴言」,格主有興趣的話,可以在Youtube上搜尋"羅大佑我的時代我的歌訪談會part05",裡面有他自己談到這首歌,聽了後覺得很讓人感動。或許是看到那段影片時,自己剛為人父,這幾年來,經常會提醒自己,以他在影片中說的話當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