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3 11:32:30orangebach

Non-fridge Experiment

上週四冰箱壞了。

仔細說來,當天上午,冰箱馬達發出比汽車引擎還大的運轉聲,當下儘管隱隱然有股不祥預感,很快就被內心的僥倖掩蓋過,沒理他,出門去。晚上回家,冰箱馬達恢復安靜,打開它,竟然飄出溫暖的氣流,心裡暗慘一聲,我馬上打開前一天買的韓國泡菜,喔喔,上面浮著一層白色的黴菌,其餘未吃完的菜也都被黴菌襲擊。我再打開冷凍庫,氣流雖冷,可是原本硬梆梆的、煮好當早餐的地瓜已變軟,這一切切都只說明一件事:冰箱掛了,而且掛得很徹底。


我緊張起來,開始大動作清理冰箱,相當狼狽地丟完、理完所有的東西,我發覺多數扔掉的食物其實就算冰箱沒壞,也早該扔了,八成以上丟的是過期食品,包括沾醬、抹醬、芝麻粉、蜂膠等等,都是曾幾何時起心動念覺得買了會吃完的東西,結果無疾而終,食物壽終正寢,冰箱成為食物的殯儀館,直接送進冷凍櫃。


正常反應該是立刻上網找個冰箱,然後按鍵下單。偏偏當晚有點累,而且最近發窮,沒有立刻找冰箱。沒想到一覺醒來,一個念頭閃過:為什麼我要買冰箱?為什麼我需要冰箱?我答不出來,我心想在倫敦三個禮拜也沒有冰箱不是照過,沒道理在台北非要冰箱不可。


我一個人住,需要的食物有限;夏天很熱,可是不管多熱,原本就不該吃喝冰冷的食物;不用吃蛋嗎?最近蛋很毒而且可以零買;水果呢?想吃去買就好,犯不著買一堆冰在冰箱裡。我仍然想不出需要冰箱的理由。


於是我決定開始過一段沒有冰箱的日子,我想看看沒有冰箱的日子會怎麼樣?會過不下去嗎?會生不如死嗎?究竟會怎樣改變我的生活。


我同學說我對冰箱斷捨離,其實沒有那麼多情緒或意志糾葛其中,只是很單純想要做個沒冰箱的生活實驗。


第一天,我開始少買食物。因為沒有冰箱,所以如果我把三餐買回來吃,每餐都要吃完,不然吃不完的就要倒掉。我不想倒剩菜,光看剩下的食物沒有甚麼感覺,可是當我把剩菜丟入垃圾車的豬食桶的時候,會有一種「原來大家這麼浪費食物而我也不遑多讓」的low感,我受不了每天被提醒一次自己這麼浪費食物,,不然不是撐死就是得面對自己很low,所以我買的食物只能小於或等於胃的容量得,會吃得比以前少。


第二天,開始改變處理廚餘的方式。由於住在舊公寓,沒有集中收垃圾的場所,我過著要追垃圾車的日子,但一定有時候追不到垃圾車或當天發懶不想扔垃圾或垃圾沒那麼多,可是夏天天氣熱,廚餘或者帶湯帶水要扔的食物或果皮,置於室溫下絕對孳生蚊蟲,尤其一種不知名的小黑蠅,飛的樣子勤勞又無辜又沉默,一副「我會出現不是我的問題喔,是你在誘惑我」,看了就討厭,所以不怕大家見笑,冰箱之於我還有個極重要的功能是冰廚餘和果皮,小黑蠅才不來。


現在冰箱壞了,我一定要每天丟果皮和廚餘和剩食,因為丟的頻次比過去高,如果跟以前一樣用塑膠袋丟,等於每天生好幾個無法分解的垃圾,那種不環保的感覺我也很討厭,所以呢,改成把當天的廚餘和剩食放在密封盒裡,垃圾車來了拿去丟;間接被迫垃圾分類,垃圾相對減量。


第三天我發現,完全可以不用冰也不會壞的食物,好像只剩零食和加工食品如罐頭,這些食物雖然適用無冰箱,愛吃也不好天天吃。而不冰會壞的食物,通常你拿去冰,等到想起來要吃的時候,多半也早該不能吃了。


我同事聽完我的話跟我說,她夏天需要靠啤酒來療育,沒冰啤酒不行,所以冰箱很重要,所以她是啤酒冰箱;或者也有人說她很愛吃cheese,冰箱要拿來冰cheese,她有cheese冰箱。我的建議是,好好利用台灣是全球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地區,便利商店就是你的好冰箱,去買個適量不就得了?


於是在第四天,我發覺我用不到冰箱。沒有冰箱為我帶來的好處:吃得更精準、勤於清垃圾,省電也環保。就算颱風天來了,我家隔壁有家很大的全聯,颱風天都不買食物也不會餓著。沒有冰箱,等於讓食慾沒有後路,我只能買當時當餐足夠的食物,多餘沒吃完的就要為自己的浪費或貪婪立刻付代價,你會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把錢扔到餿水桶裡,那種體認到浪費的感覺非常直接。


另外有個有趣的觀察,當我跟周圍的人提起冰箱壞了,截至目前為止九成以上的反應是「再買一個新的」,剩下一成的反應是「你可以買個小的」;從來沒有人問:「你打算怎麼辦?」,也沒有人說:「沒有也沒關係」之類的。接著我如果說,「我想過過沒冰箱的日子」,八成以上的人都說:「這樣怎麼過?沒辦法過吧?」接著雙方會展開一段攻防。


這似乎暗示了大家習慣於接受既定現象而不再感受和思考基本的問題:我需要這個嗎?這個與我生活的關聯是甚麼?有形無形便囤積了過多無法消化的雜物,反映出現代人高估個人需求的盲點。


上一篇:奇事一件

下一篇:關於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