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07:14:03orangebach

臉書貼文之十三:希特的倫敦音樂會

某粉絲分享希特1989年在倫敦Barbican的獨奏會。

希特沒有所謂「最後音樂會」這種東西,因為他在音樂的路上從未想過退休,甚至當他在過世前(1997.8)還嚷著想開音樂會,可惜我天上的老闆也是他粉絲,早早招他回天家。這場音樂會就成為他人生倒數的場次。

這場音樂會的曲目是莫札特K310和蕭邦的練習曲op10和25的選曲--希特很少把彈全本的甚麼曲目(平均律是個例外,畢竟沒辦法選),他只選彈自己喜歡的曲目。

蕭邦練習曲是套超技的曲目,對於上了年紀的鋼琴家來說非常挑戰,多數鋼琴家到七十歲以後,應會把此套曲目踢出曲單:第一,從手指到全身的肌肉能否繼續用力?若做不到,音量出不來;第二,對於手指小肌肉的控制力如何?若做不到,弱音就真的鳥去了;第三,還夠靈敏嗎?若做不到,快速音群垮台、錯音,臉就丟大了。而且全套兩組共24首,一首接著一首來,不容許有喘息空間。

大約三四年前我在巴黎聽波里尼在安可曲彈了「冬風」(Winter wind),他差不多是希特這場演奏會的年紀,基本上手指已不夠精準且彈錯不少,可以說是以意境取勝的演出。多數鋼琴家到老都走意境這一路,技巧跟容貌一樣是會凋零的,當技巧與意境無法相輝映的時候,樂迷的感受是複雜的,要指責也說不出口,要包容又對不起自己,似乎只能用鄉愁的想像和慨歎掩蓋過去,就像當年舞台上變胖破音的Axl Rose一樣。(所以Badura Skoda的演奏會我沒買票,我很喜歡Skoda,經典奧地利風範,蕭邦也很有格調,但就讓最美好的留在錄音裡吧)

就這一點看,希特真是神的恩賜:一雙永不疲憊的大手,協調性極高且精力旺盛的身體,對音樂一輩子的專注,直到老去,音樂演出的品質都維持在水準之上。我不知道這要怎樣才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