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07:21:05orangebach

dog-abusing

最近臉書上最多的新聞,除了英國脫歐、華航罷工,還有陸戰隊殺狗。

我也對生命虐殺生命充滿不解,我也不敢看虐殺過程的影片,在此之外,我更好奇,有沒有人好奇為什麼這幾個人要做這種事情?它們出了甚麼事情。

剛好最近看韓劇(我是韓劇控)「沒關係,是愛情」,這齣偶像劇的卡司有「男神殺手」孔孝真和「國民歐巴」趙寅成,卻不是光靠顏值的劇,真正探討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關係(早期日劇白晝之月也有類似話題)):貌似無害的受害者,無意間扮演了加害者的角色;而貌似惡質的加害者,常常也是莫名的受害者。人世間就是無奈的輪迴,層層無奈上瑤台,呼童也掃不開。

這齣劇給我的啟發是:人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樣。

所以回歸到殺狗事件,是不是能夠退一步想:究竟這些人怎麼了?或者說,究竟甚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讓他們變成這樣的人?

他們是職業軍人,有沒可能出身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教育過程支離破碎,而家庭和學校沒有給過足夠的人性回饋?

他們是海軍陸戰隊成員,有沒可能在此高壓、缺乏個人意志的歷程中,讓他們更去人性,更無法思考? 

(前陣子台灣出版了大阪無差別殺人兇手「薔薇聖斗」--他砍了國中生的頭,然後把頭擺在學校門口—的自傳。他在書裡承認,的確原本自己是比較負面、冷漠的天性,但不至於無差別殺人,真正讓他體會到從殘害生命感到樂趣,是從疼愛他的祖母過世開始。當祖母過世以後,他便感覺內心逐漸染黑。) 

也許他們的養成複雜得無法理解,可是我們也沒有去試著理解他們。

我們都對事件的發生太快反應,以顯得自己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而反應的方向只有一個:判斷它。好或壞,對或錯,世界不是這麼單純,而我們仍用遠古時代的方式回應它。

接著當判斷出現,以及網路擴散,樂隊花車效應比過去更快發生,千夫所指的一方抗拒不了壓力,便會很快做出懲處以息眾怒。

此時我們又忘記問:懲處,和行為之間的關係是甚麼?甚至該倒退一步去問,懲處,和行為之間有關係嗎?到底懲處的目的是甚麼?

這些陸戰隊員被剝奪了工作權,將如何影響他們的下半生?

我們看這幾個陸戰隊員是加害者,狗是受害者,當少了這些思考,整體社會回應出來的方式,也就成了更外一層的加害者,而陸戰隊員也成了受害者。差別只在於我們是正義之師,陸戰隊員是殘忍的虐狗兇手。

另個有趣的點則發生在媒體身上。

第一,為什麼人虐殺狗的新聞可以成為報紙頭條?就緊接在英國脫歐公投過了幾天以後。是說總編輯大人認為虐狗新聞的重要性和影響性跟脫歐公投一樣?

殺狗不是新鮮事;殺狗的人不是名人,不是所謂Name makes news,所以放在頭版頭條的意思是甚麼?

第二,為什麼要強化「陸戰隊vs可憐的狗」的對立關係?

新聞處理中,陸戰隊的人的姓名幾乎不會被提及,但是應該沒有人會不知道那條狗叫做「小白」,多數新聞刻意陌生化、孤立化了這群人,同步刻意放大並擬人了狗的重要性,無形中更極化雙方的對立性,讓強者看起來更強勢,弱者看起來更可憐。美其名叫做「張力十足」,根本上卻是未審先判,何嘗不是種不見血的殘忍?

當然文章像我這樣寫一定會被核稿的編輯打槍。

不是說我們要同情虐狗者,他們也的確應該用實際行為為他們的行為負責,但是我們也要想想在此之外,還看到甚麼更深層屬於人性的課題,有助於我們在更冰冷的未來到來之前,能夠更知道如何因應。

一個事件若只凝聚了負面情緒,實在也是顯得周遭世界淺薄得太可悲了。

上一篇:咖啡廳浮世繪

下一篇: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