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9 09:33:09orangebach

我讀《貓先生有九條命》

基本上台灣人遇到颱風就變得十分小鼻子小眼睛。原本已經不怎麼大了,遇上颱風要不要放假,真的是他媽的變得更無聊。
我覺得無聊的點是:一部分人人真的不知道多出來的颱風假要幹嘛---充其量吃比平常還不講究的颱風餐、看其實很無聊的電視(或網路連續劇)、上網購物、睡覺之類的;一部分人「還是」在家上班、在營休假,持續拋接老闆的email還有LINE(反而更浪費時間),只是逃脫了定時打卡、定位賣命的型式,內涵不變,然後在心裡自以為賺到、喜孜孜地覺得穿內褲內衣、把二郎腿翹在書桌上打字「好自由」;可能只有少數人在颱風假裡放出創意來吧,應該真的是極少。
不過破天荒的假日連假又連颱風假,一共四天,實在太罕見;究竟哪些偉大的市民對於放半天所產生的怒氣可以怨到灌爆北北基的市民熱線,在此致上無比的敬意。人世間值得怨怒的事情已經可以排到天邊,竟然還有空位讓放全天颱風假插隊,我好奇是怎樣的排序。
這些天,看完一本名叫《貓先生有九條命》的散文。
我已經記不得上次完整讀完散文是哪一本;幾個月前以十分鐵粉的心讀Franzen的《如何獨處》並沒有讀完,所以上一本完全讀完的一本散文,真的極有可能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可是十幾二十幾年前的事了。不是沒有好散文,而是我缺乏讀完整本散文的耐心,以及沉迷某些氛圍的自欺欺人,哈哈哈,可能很多人要罵我了。
容我先不用任何外在的標籤來為這本書背書,推薦一下這本散文。
推薦的第一個理由可能很機車:適合我這年紀讀,四十歲到五十五歲這個區間的男女閱讀。作者本身就處於這個年紀的區間,裡面談得風花雪月、情慾愛憎,這把年紀也大概都嚐過、沒嘗過也聽過朋友經驗,最妙的是,就算沒親身體驗也沒親耳聽過,你既是這個區間的一份子,你就能體會。不只內容,連文字其實都是我們這代的況味:寫實的、有幻想的、有官能刺激的,卻不是虛無飄渺的;至於是不是尖銳辛辣,那就見仁見智了。
第二個理由是,作者很誠實,她沒有討讀者喜歡,這點我很佩服。「誠實」與否,很難舉證,讀了才會知道。勉強可以舉的例子好比,願意直接談論自己的人生經驗,不經過任何氛圍包裝;願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喜愛和品味,並沒有刻意修飾。
其實四十到五十五歲這個區間的江湖人士,在處理個人故事和品味的時候,多數願意自剖到某個程度,藉此表現自己的確遍歷人生,但是過了那個刻度,又會忍不住遮掩、羞赧起來,多少怕被人用世俗標準判斷---「原來你以前這麼____啊~~~」、「你好會花錢喔~~~」,不脫這種句型,然而卻又缺乏某種胡七八糟的理直氣壯回答一句「干你屁事」或者「我有用你的錢嗎」,通常最終就會用種貌似成熟圓融的低調輕鬆帶過,或者選擇不足為外人道。
我佩服作者就是有胡七八糟的理直氣壯,紀錄了她的生活經歷:複雜的人事情感關係、充斥著敗物的物質主義、帶有高社經地位的菁英色彩,以及不停地吊音樂、知識、藝術的書袋。
對我,讀到一半其實都讓我有驚奇感,一半以後因為熟悉了作者語言和風格,內容與自己生活的差距逐漸明顯,慢慢會因此開始覺得作者縱橫於中美歐高級飯店,對於自身地位、物質、生活,透露出的驕傲和自得其樂,坦白說我稱不上喜歡(或許有種酸葡萄心理作祟),但至少她誠實和赤裸,她不討人喜歡,我佩服。
第三個理由再提一下:文字。我老實承認,大概十幾年前我便受不了當下作者的文字筆調,不是為賦新詩強說愁的輕飄,就是很虛構地不知所以然,就算是寫實的內容也要用無可理解的抽象語言,以鋪陳某種硬梆梆的氛圍為樂,讓讀者看不懂,連看都看不懂,我不知道為什麼還可以說這種作品好。
這本書的文字是罕見地寫實,因為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大量使用顏色、典故、官能地形容和比喻堆疊,以此為基礎的想像力是可以讓讀者跟上節奏的、是清楚的,所以力道是夠的。至少我如此以為。
整本書裡只有一小段是與古典音樂相關的,可以略窺作者的風格:
「因為讀了《人造衛星情人》裡頭說,貝多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曲,我耐著性子,一遍一遍地聽三十二號,耐著性子聽完所有貝多芬奏鳴曲。每天,隨著貝多芬的堅毅、貞靜和乾淨,過著上海凝重的冬天。
貝多芬即使緩慢,是無法溫柔的。即使月光,這樣溫柔的題目,都有潛潛的氣勢。整個冬天,一次一次,一次一次,被貝多芬包圍,終於理解為什麼村上這麼說三十二號。
上Youtube看Paul Badura-Skoda演奏三十二號,貝多芬的精隨,都再Skoda的表情中顯是無遺。Skoda的情緒,被貝多芬的鬼魂牽引,他的嘴巴,從頭到尾開開合合,就是貝多芬情緒的開開合合。三十二號,最震動我的是,在右手高音的糾纏。Skoda一直陷在右邊,自我自我反覆對話和糾纏,離不了,不想離。
第二樂章突然變得不太貝多芬,前面緩緩,緩緩,一直等待真的貝多芬的出現。套一句Youtube網上的留言:gradually overtaking and joyfully inevitable sense of stumbling into rapture.(無可避免地,漸漸地,歡愉地進入狂亂)。
這樣的基本排行榜,帶我離開陰霾,等待春天。貝多芬幫我把痛苦洗清。這是我的救贖,救贖二字,也是一般人對貝多芬音樂的最終結論。」
這段文字裡面我幾乎對於每一句都有自己的OS,可是當我OS完,很快我便意識到,她透過音樂談自己的感受,而我,是太過耽溺在音樂本身了;她寫得是散文,我寫的是研究室裡的實驗報告,是討論區裡的開箱文。當我了然到彼此的差距,看這樣的文章便產生新的況味,竟然也有這種穿戴音樂的方法。
兩個禮拜前,我打電話給出版社,專出Franzen小說的出版社,詢問到底新書《Purity》的中文版何時會出(我實在缺乏直接讀他原文的能力和耐心),對方回答因為這本書極難翻譯、架構龐雜,要到明年。Franzen之愛,可敬的村上先生,恐怕正在為他下一本長篇小說孜孜工作著、慢跑著。
在等待的過程中,《貓先生有九條命》是個不錯的中繼站,就像是爬山爬到一半總會來個涼亭,看看高聳的台北101今天清不清朗,遠眺下不怎麼有型的周圍群山,拿出你的手機自拍幾張,然後立馬打卡,也是小格風景。
基本上台灣人遇到颱風就變得十分小鼻子小眼睛。原本已經不怎麼大了,遇上颱風要不要放假,真的是他媽的變得更無聊。

我覺得無聊的點是:一部分人人真的不知道多出來的颱風假要幹嘛---充其量吃比平常還不講究的颱風餐、看其實很無聊的電視(或網路連續劇)、上網購物、睡覺之類的;一部分人「還是」在家上班、在營休假,持續拋接老闆的email還有LINE(反而更浪費時間),只是逃脫了定時打卡、定位賣命的型式,內涵不變,然後在心裡自以為賺到、喜孜孜地覺得穿內褲內衣、把二郎腿翹在書桌上打字「好自由」;可能只有少數人在颱風假裡放出創意來吧,應該真的是極少。

不過破天荒的假日連假又連颱風假,一共四天,實在太罕見;究竟哪些偉大的市民對於放半天所產生的怒氣可以怨到灌爆北北基的市民熱線,在此致上無比的敬意。人世間值得怨怒的事情已經可以排到天邊,竟然還有空位讓放全天颱風假插隊,我好奇是怎樣的排序。

這些天,看完一本名叫《貓先生有九條命》的散文。

我已經記不得上次完整讀完散文是哪一本;幾個月前以十分鐵粉的心讀Franzen的《如何獨處》並沒有讀完,所以上一本完全讀完的一本散文,真的極有可能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可是十幾二十幾年前的事了。不是沒有好散文,而是我缺乏讀完整本散文的耐心,以及沉迷某些氛圍的自欺欺人,哈哈哈,可能很多人要罵我了。

容我先不用任何外在的標籤來為這本書背書,推薦一下這本散文。

推薦的第一個理由可能很機車:適合我這年紀讀,四十歲到五十五歲這個區間的男女閱讀。作者本身就處於這個年紀的區間,裡面談得風花雪月、情慾愛憎,這把年紀也大概都嚐過、沒嘗過也聽過朋友經驗,最妙的是,就算沒親身體驗也沒親耳聽過,你既是這個區間的一份子,你就能體會。不只內容,連文字其實都是我們這代的況味:寫實的、有幻想的、有官能刺激的,卻不是虛無飄渺的;至於是不是尖銳辛辣,那就見仁見智了。

第二個理由是,作者很誠實,她沒有討讀者喜歡,這點我很佩服。「誠實」與否,很難舉證,讀了才會知道。勉強可以舉的例子好比,願意直接談論自己的人生經驗,不經過任何氛圍包裝;願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喜愛和品味,並沒有刻意修飾。

其實四十到五十五歲這個區間的江湖人士,在處理個人故事和品味的時候,多數願意自剖到某個程度,藉此表現自己的確遍歷人生,但是過了那個刻度,又會忍不住遮掩、羞赧起來,多少怕被人用世俗標準判斷---「原來你以前這麼____啊~~~」、「你好會花錢喔~~~」,不脫這種句型,然而卻又缺乏某種胡七八糟的理直氣壯回答一句「干你屁事」或者「我有用你的錢嗎」,通常最終就會用種貌似成熟圓融的低調輕鬆帶過,或者選擇不足為外人道。

我佩服作者就是有胡七八糟的理直氣壯,紀錄了她的生活經歷:複雜的人事情感關係、充斥著敗物的物質主義、帶有高社經地位的菁英色彩,以及不停地吊音樂、知識、藝術的書袋。

對我,讀到一半其實都讓我有驚奇感,一半以後因為熟悉了作者語言和風格,內容與自己生活的差距逐漸明顯,慢慢會因此開始覺得作者縱橫於中美歐高級飯店,對於自身地位、物質、生活,透露出的驕傲和自得其樂,坦白說我稱不上喜歡(或許有種酸葡萄心理作祟),但至少她誠實和赤裸,她不討人喜歡,我佩服。

第三個理由再提一下:文字。我老實承認,大概十幾年前我便受不了當下作者的文字筆調,不是為賦新詩強說愁的輕飄,就是很虛構地不知所以然,就算是寫實的內容也要用無可理解的抽象語言,以鋪陳某種硬梆梆的氛圍為樂,讓讀者看不懂,連看都看不懂,我不知道為什麼還可以說這種作品好。

這本書的文字是罕見地寫實,因為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大量使用顏色、典故、官能地形容和比喻堆疊,以此為基礎的想像力是可以讓讀者跟上節奏的、是清楚的,所以力道是夠的。至少我如此以為。

整本書裡只有一小段是與古典音樂相關的,可以略窺作者的風格:

「因為讀了《人造衛星情人》裡頭說,貝多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曲,我耐著性子,一遍一遍地聽三十二號,耐著性子聽完所有貝多芬奏鳴曲。每天,隨著貝多芬的堅毅、貞靜和乾淨,過著上海凝重的冬天。

貝多芬即使緩慢,是無法溫柔的。即使月光,這樣溫柔的題目,都有潛潛的氣勢。整個冬天,一次一次,一次一次,被貝多芬包圍,終於理解為什麼村上這麼說三十二號。

上Youtube看Paul Badura-Skoda演奏三十二號,貝多芬的精隨,都再Skoda的表情中顯是無遺。Skoda的情緒,被貝多芬的鬼魂牽引,他的嘴巴,從頭到尾開開合合,就是貝多芬情緒的開開合合。三十二號,最震動我的是,在右手高音的糾纏。Skoda一直陷在右邊,自我自我反覆對話和糾纏,離不了,不想離。

第二樂章突然變得不太貝多芬,前面緩緩,緩緩,一直等待真的貝多芬的出現。套一句Youtube網上的留言:gradually overtaking and joyfully inevitable sense of stumbling into rapture.(無可避免地,漸漸地,歡愉地進入狂亂)。

這樣的基本排行榜,帶我離開陰霾,等待春天。貝多芬幫我把痛苦洗清。這是我的救贖,救贖二字,也是一般人對貝多芬音樂的最終結論。」

這段文字裡面我幾乎對於每一句都有自己的OS,可是當我OS完,很快我便意識到,她透過音樂談自己的感受,而我,是太過耽溺在音樂本身了;她寫得是散文,我寫的是研究室裡的實驗報告,是討論區裡的開箱文。當我了然到彼此的差距,看這樣的文章便產生新的況味,竟然也有這種穿戴音樂的方法。

兩個禮拜前,我打電話給出版社,專出Franzen小說的出版社,詢問到底新書《Purity》的中文版何時會出(我實在缺乏直接讀他原文的能力和耐心),對方回答因為這本書極難翻譯、架構龐雜,要到明年。Franzen之愛,可敬的村上先生,恐怕正在為他下一本長篇小說孜孜工作著、慢跑著。

在等待的過程中,《貓先生有九條命》是個不錯的中繼站,就像是爬山爬到一半總會來個涼亭,看看高聳的台北101今天清不清朗,遠眺下不怎麼有型的周圍群山,拿出你的手機自拍幾張,然後立馬打卡,也是小格風景。

 

上一篇:趣事一則

下一篇:我讀湊佳苗

你好 我是猫先生有九条命的作者。很想当你的朋友。如果你愿意 可否留言在Facebook的Sharon Chen 的Messenger上。谢谢你。期待你回信 2021-05-17 22:00:36

你好 我是猫先生有九条命的作者。很想当你的朋友。如果你愿意 可否留言在Facebook的Sharon Chen 的Messenger上。谢谢你。期待你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