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事一則
至於格主的問題,他在當年活動中也有提到一些類似的想法,當時至少提到了兩位作家,納布可夫與康拉德,同樣是以原本非母語的英語寫作,比較了他個人與這兩位大作家的風格。另外,我記得他有說到他在用英語寫作時,有時會刻意的使用一些一看就知道是外國人寫的用詞或句子,為的是凸顯與營造自己的風格,因為若要比寫得正統,寫得美,他是怎麼樣也比不上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作家,因此他必須要找到一條自己的路。
同時,他提到很現實的問題,他必須要生活,因此他在大學任教,他說他沒辦法像住在東北的一些作家(美國東北部),過得像是隱士般的生活,只寫作就足以生活下去(他沒有說是哪些作家,或者是有說但我也忘了)。
還有一點,他有說到不用中文寫作,是為了享有自由,因為若用中文寫作,首先他必須跟中國那麼多以中文創作的作家做競爭,這麼一來特殊性就沒有了,而為了在中國賣書,題材的選擇則更為受限,因此縱然他以英語創作會更慢,更痛苦,但是為了保有其自由性,這是必須的選擇。
以上說法皆憑當年參加活動的印象,若有錯誤請見諒,如果有其他網友能夠加以指正,在此先說聲感謝。
哈金在那年來台灣的活動中有提到,美國是個非常注重個人隱私的國家,在那樣的文化下,人人都允許其他人的特異之處,只要他不要干擾到別人,但是,這樣的文化,跟傳統中國文化非常不同,中國人比較習慣跟身邊的親朋好友有著比較強的關係,也因此,許多到了美國的中國人(或者說東方人),會非常的不習慣與不適應。雖然,(我心想尤其是大陸人),他們可以開始自由生活,但是,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自由生活,其中一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孤獨相處,不但要與孤獨相處,更要享受孤獨。
我想,哈金的意思是,自由生活亦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對於長久以來不那麼自由的中國人來說,或許很有吸引力,但是,一旦真正的去到了美國,了解到自由生活所要付出的代價,那麼可能就不見得是每個人都可以承受的了。而我本身是非常認同他說到在美國生活,要習慣孤獨,更要享受孤獨這句話。
前面扯了那麼多,終於要來到我想問的問題了(XD),請見諒,因為我的問題,正是從閱讀<自由生活>時所產生的。相信格主知道哈金的背景,六四發生之後,他選擇留在美國,我想問他的問題是,他選擇了這一條路,在他決定之後到現在,他對這個決定所產生最大的掙扎是什麼?當然,我知道這屬於很私人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問不出口的原因,至於為什麼我想問,是因為我在讀<自由生活>時,從裡面看到了那種掙扎,而我同時相信書中主角所遇到的一些狀況,是哈金本人的投射。
印象很深的是,在當年參加哈金的活動時,我得到了一些原本不知道的資訊。原來,哈金被中國政府禁止入境,詳細原因當然在活動中沒有說明,不過好像是他參加了一些社團或活動,因此被中國政府禁止入境,而在當下,若沒有記錯,哈金好像有說到他的父母仍然在世,但是他卻無法回去探望年邁的父母,他的語氣,我至今仍難忘,也替他感到深刻的悲哀。
我甚至記得當年讀者提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某位應該是師大翻譯所之類的老師,提到<落地>是哈金第一本自己翻譯成中文的作品,問了一些翻譯相關的問題,不過因為他回答的內容比較專業,我就沒記起來了(或者是在哪本筆記本裡)。
我覺得厲害的小說家都滿開放的,基本上對於尖銳問題的渴望應該勝過溫和的問題;所以下次如果遇到哈金,你可要舉手問他的心路歷程和掙扎,他一定不會覺得受傷的。
《自由生活》這本書我也很喜歡,除了《南京安魂曲》對我比較有距離,以及《背叛指南》還沒讀,他其餘每本長短篇我都喜歡。因為我沒有當過異鄉游子,《自由生活》裡離鄉背井討生活的具體感受我無法感同身受,我喜歡主角在環境限制下掙扎、渴望和兩難,這些複雜的狀態是典型的東方人情結,非常親近而且描寫非常深刻。我還喜歡這本書的一點,其實也是哈金最吸引我的地方,他總是可以把安靜的生活日常寫得細膩動人,不用華麗的筆法和技巧,而是務實地用單純的描寫和敘述,以簡潔洗練的文字足以畫出一片天,諸如《自由生活》的結尾,是個很平常也安靜的收場,可是開展出來的格局和深度不同凡響。
我想問的問題,其實他多年以前接受《聯合文學》訪問時已經提過,他選擇用英文寫作,除了市場考量,有部分來自對國族的愛恨情結;我好奇這麼多年後,甚至從《南京安魂曲》之後,他也宣告開始選以美國人為主角、美國為背景的小說,他怎麼看待自己身為作家的身分認同這件事情;他釋懷了嗎?不得不接受嗎?還是有更廣大的市場考量?....我其實還是覺得不能用母語寫作對作家而言,是件糾結、帶有痛苦的事情,這是不得不的選擇,偏偏他又成名了,還被認為是具有美國傳統寫作風格的小說家,這其實是個很大的弔詭,我很期待他的答案。
你看我就沒有甚麼擔心刺不刺傷,小說家是熱愛尖銳問題的,他們骨子裡都是激進主義者。
留言中提到哈金對東西方人對於獨處的差異,不禁讓我想起Frazen在台最新翻譯作品《如何獨處》。不過這本書不是告訴人該怎麼獨處或者他自己怎麼獨處,反而在講現代人其實越來越無法獨處的困境,在此困境中人該如何保有一個人的空間,非常有趣。文字保有作者慣有的複雜語法、語言邏輯和說故事的方式--儘管這是一本雜文集,而且比小說更sarcastic,每篇文章都頗具份量,需花時間咀嚼,但這也是Frazen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