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6 23:11:22orangebach

最近聽音樂

上星期的某個壓力解除後,突然很想聽交響練習曲。

偶爾會出現這種「特別想聽XXX」的時刻,並不多,只要通常一有這種時刻,特別具有超脫功能(transcend)。「超脫」,我的意思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是音樂響起的時候,便把人帶離當下處境,跳到音樂的世界。平常聽音樂也常有,不過跳脫的距離有限,遠不如「特別想聽XXX」時刻的力道,真的是神入;有時聽太久,甚至有點回不來,跟現實有點銜接不上,所以上班中間稍微要收斂點。不過總的來說,此時聽音樂感受特別美好、幸福感特別強烈,以前偶有當下無人分享之憾,現在了解畢竟聽音樂屬個人感受,要分享甚麼呢?分享得到嗎?充其本質不過是逞己口舌、考驗聽者耐心而已,倒也不會強求。

這絕對是聽古典音樂的最佳理由之一:是在最經濟實惠的條件下,最有效率的脫離現實、轉換心情的方法。其他類型的音樂做得到轉移當下感覺和注意力,效果頗為短暫,重複使用的邊際效益遞減速度很快;根據過往經驗,搖滾樂挺適合做為失戀止痛藥,爵士樂也是滿好的嚴肅和乏味生活鬆弛劑,Indipop算是喉糖一類的假性小確幸,藍調也頗有嗑藥的效果,可是要能做到超脫,私以為古典音樂效果最好。

想聽交響練習曲,首先面臨的選擇是「誰的?」

雖然我實在非常low tech,仍然非常非常感謝youtube這玩意,因為輸入symphonic etudes,自動跳出一堆版本任君挑選,完全沒有從前特別想聽誰的版本找不到的急迫和焦慮;狂聽幾天之後,重點便落在李希特、波里尼和布蘭德爾三個版本,深深感覺自己聽交響練習曲,跟從前不一樣。

重複聽上述三個版本自然是特別契合此時此刻我的想像,我喜歡這三個鋼琴家從頭到尾「吾道一以貫之」的風格。三個人三種性格,波里尼颯爽而俐落,李希特的舒曼向來具有超強說服力,布蘭德爾兼具流暢和力道,當他們在前面選擇了他們的詮釋風格後,接下來便貫穿十四個段落,不管十四個段落是低吟淺唱、是虎嘯龍吟、抑或層層瑤台、也有小河潺潺,都是同一套路數,我知道不管路面狀況如何,都是走在同一條路,這樣的確定令我感覺舒服。

我也聽了以前最喜歡的波哥雷利奇在DG的錄音,現在卻只想送人,若送不出去便束之高閣(1997年他來台灣的現場演奏較有整體感,但是沒有錄音)。我看見以前的我執迷於波哥雷利奇的詭譎,非常欣賞每一個變奏都要做出效果的企圖心,覺得那是真性格,而且魅力十足,能夠跟著每個變奏的奇詭乘風破浪,覺得自己真是深入一位天才的孤寂內心啊。現在竟成為無法承受之重。

以前很在意彈出來的音符,現在當然也在意,不過更在意彈不出來的氛圍是甚麼,舒服嗎?感動嗎?轉折之間流暢嗎、自然嗎?我很怕在漸強段落刻意的延緩,也很怕在慢板或行板中間額外添加的彈性速度,還有某些特別講究的緩慢觸鍵也滿令我不耐。簡言之,現在的我聽得沒以前斤斤計較,但也可以說比從前更吹毛求疵,樂趣更多不是在音樂本身,而是透過聽音樂反身觀察自己。

唯一的代價是,也不知道為什麼,過去一個禮拜中,睡夢中經常響起交響練習曲,想不聽到都不行。真不知是慣性使然,還是舒曼的神經質魔力穿腦,原本就該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