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 Hewitt鋼琴獨奏會(1, Mar)
兩個禮拜壓力非常大,今天一早開始心情更跌到谷底,傍晚上完瑜珈課,臨時起意聽Angela Hewitt獨奏會。純粹為轉換心情而去聽音樂會,生平頭一遭。
今天的曲目:
上半場
巴哈英國組曲第三號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十一號
下半場
巴哈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
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安可曲:某首婉約動人的小曲(當然聽不出來)。
我覺得身為樂迷總有種可能不切實際也不太正常的期待:期待見到演奏者全然投入;真的也好,演的也罷,只是演的不能太爛。有的演技真的有待加強,明明音量就很小,偏偏演得很用力;明明旋律就不是張力很強,就硬要表情猙獰、生不如死。老實說,只要看到演奏者全然投入,再嚴格的樂迷聽,這場音樂會先已及格;上回跟朋友聽齊瑪諾斯基四重奏,他比我挑剔得多,我覺得詮釋力道不足,他竟認為看到那四個人互動激烈而投入便已值回票價。又好比那回聽Paul Lewis彈展覽會之畫,這曲子真不是他的菜,從嚴觀之他同樣力道不足,可是他費盡全身力氣做到最好,讓整場音樂會到最後熱力四射,聽得爽快。
這是樂迷的偏執,也是演奏者的偏執,兩者有「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也不知道是誰先開始,但就這樣開始了。
有趣的是,並非每個獨奏家都夠偏執,偏執狂更是…我猜1%不到,當然也因為稀少才會閃亮。好比今晚的Hewitt便不是偏執狂,幸運的是她也不是來上班打卡的,她是屬於絕大多數中段的安全乖乖牌,努力用自己的方法做好份內的事—
穩定、平和,偶爾期待有點脫軌,但always on the track。
因此上半場的巴哈和貝多芬並不驚喜,我其實沒有很失望。Hewitt嘗試在巴哈的英國組曲和半音階幻想曲做出個人風格,諸如一點點彈性速度、較多的斷句、比較大的情緒起伏,她把英國組曲每首獨立處理,每首都有不同氛圍,半音階幻想曲也更律動感和旋律線條。
其實沒甚麼不好,只是我個人喜愛樸素的巴哈(看到沒?偏執!),光聽曲子裡的架構、對位、節奏感,然後架在上面的旋律是柔和的,不就超讚的嗎?所以規規矩矩照著彈是最好的,因為巴哈的曲子是all in one,該想的他都想到了,只要照著彈,該有的情緒和表現絕對會自然出現,所以不理解多餘的裝扮是?真的不容易加分。純屬個人觀感,應該也有人喜歡;事後我自忖,應該是年紀大了的偏好吧。
(最近也常聽蕭邦的短曲,前奏曲、夜曲,以前除了夜曲因催眠效果頗佳經常當床頭音樂外,大多聽得漫不經心,當真有種「這麼短有甚麼好聽」的自以為是。最近聽來不再這種感受了,竟覺小的有風景;前幾天冷雨淒風,特別合適,經常聽著聽著頗有文人雅士聽雨聞風的錯覺,便覺自己真的上年紀了)
貝多芬比巴哈拿捏得好,三十一號是好聽的曲子,沒話說。Hewitt會選三十一號,部分原因想必是為了最後樂章裡的賦格,可以與第一首的巴哈互相輝映;三十二號最後樂章也有賦格,只是三十二號又短又沉重,並不很適合今天她的安排。
同樣的角度,下半場半音階幻想曲也是為與B小調相互輝映。
今晚最棒的就是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不可否認這首曲子是我最愛之一,興致自然高。B小調時間長度約25到29分鐘左右,扣掉前面五分鐘左右的主題和最後面主題重現和結尾,中間十幾分鐘可以稱為「不知所云」。「不知所云」不是壞的意思,而是李斯特個人想像力的完整發揮,乍聽之下完全在無預警的起伏,一下大聲、一下小聲,細聽之下不難發現,就是在不停地重現主題裡面的幾個元素,用不同的和絃、音階、音符組合出來,藉此營造出各種不同氛圍,然後貫穿到最後主題的重現,以致平靜的結尾。這是我心目中最敬佩也最感動的鋼琴獨奏曲,如果全部鋼琴獨奏曲只能送一首給外星人當禮物,B小調是我首選(如果選一組,我選平均律);因為其中完整呈現地球人對音樂、對鋼琴的熱愛、想像力和企圖心,長闊高深,然而最終卻歸於平靜的結尾,尤其令人動容且回味再三。
Hewitt彈得出乎意料的好。
首先是前五分鐘主題,張力、氣勢、力道便都處理得很適當,最難得的是速度抓得適切,力道也足夠;其次是中間十幾分鐘的「不知所云」,Hewitt的觸鍵用心、質感特佳(優於之前的貝多芬和巴哈),而且有良好的音樂旋律,展現女性鋼琴家的細膩氣質;最後的結尾相對於開頭的主題,兩相對比,結尾有超出開頭的詮釋,層次感很好,而且營造出成熟的氛圍,頗有「見山又是山」的味道,然後再層層遞降到和平、寧靜的結尾,很有深度的演奏。或許是偏見,我認為B小調鋼琴奏鳴曲對女性鋼琴家挑戰很大,從生理(體型不夠壯)、心理(掌握度不足)都是挑戰,所以對Hewitt不敢有期待,事實證明我果然是偏見。
每次聽到好的B小調,便會興起一種被帶去山濱水崖看大山大水大峽谷的感受,心胸開朗,聽完心情好非常多。
上一篇:我的入門30
你真的投入很多~~~紐愛也去啦~~~
想必本周的LSO和Yuja你一定也會去。
我坐在十九牌的左邊。
我滿喜歡Bronfman,他非常強。
因為他,我才喜歡上巴托克的鋼琴協奏曲。
聽音樂會,我原本也跟你差不多啊,很緊張、很在意,到國外聽幾年音樂會後,才發覺有很多種可能的。而台灣真的不是很差,甚至可以說是很有水準的,有水準到太把聽音樂當一回事。
我真的很欣賞到倫敦聽音樂會,大家都把聽音樂當成看電影那種感覺,好輕鬆,好投入,大家真的很enjoy音樂。有機會你可以試試看。
一般獨奏會我都會選樓下5-10排中間單號
比較能看到獨奏者的手
若是樂團演奏就坐3樓包箱
加上個望遠鏡 就能看到全部團員
那天我坐在八排7號
聽您這麼說 可能是我把音樂會想的太嚴肅了
上個月Yefim Bronfman隨紐約愛樂來台
大概因為上半場全是現代音樂 憋死人
好不容易聽到Bronfman
竟然把Prokofiev的第七號奏鳴曲終樂章當做安可曲
精神一振正準備聚精會神時
後面小情侶卻一直竊竊私語 實在讓人分心
我就轉過頭去瞪了他們幾秒
現在想想 是我太嚴肅了
搞不好嚇的他們以後不敢來聽古典音樂會
下次我可要照您以前說過的
先喝個兩杯讓自己放鬆點再進場
記得沒錯的話,她之後還要來彈協奏曲吧,我應該有機會聽。
去日本聽音樂會,感覺比台灣還緊張,不過睡覺的人好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