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these concerts?
一言以蔽之,原本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物,現在發現其實不那麼理所當然。
昨天晚上,我聽完音樂會回來,F問我,到底你聽了這些音樂會,對你產生甚麼影響?
我說,影響其實也沒到甚麼人生意義那種層次,不過會比較了解這些音樂在做甚麼。就好像原先你吃包子只是吃包子,但是你現在知道包子是怎麼做的。包子好吃,但是難做,比較不會把好吃當成一種必然,那可是許多努力累積出的偶然。
這個感受,在聽教堂音樂會的時候感受最深。
如前文所提,那幾場演出不甚滿意。好比那個郭德堡,錯誤百出、速度全亂,可是邊聽邊感受,這首曲子是多麼的難,並不是技巧上的難,而是結構上的難,有那麼多的限制和要求,然後要一氣呵成,類似玩火焰大挑戰那樣,要緊湊卻不能緊張,否則就不好聽了。可是在聽顧爾德或keith Jarrett的CD時,我聽不出來,最多就覺得音樂好美,他彈得很好,但並不理解他到底做到了甚麼,但那天對照教堂音樂會,便曉得他掌握了對位的節奏感和完成度,不慍不火,所以好聽。
又好比周日我去望了一堂彌撒,彌撒最後,司琴的管風琴手表演一首巴哈的管風琴賦格BWV548;當時彌撒已經結束,絕大部分的會眾都起身離開,只有十幾個人留下來聽斯琴彈琴。司琴彈得真是好,從簡單的開始起頭,經過一連串複雜的對位,逐漸變得緊湊起來,最後以驚人氣勢結尾;結束之後,留下來聽完的會眾忍不住鼓掌叫好。
好笑的是,我在家裡那片同樣曲目CD,華爾哈彈的,我根本沒聽完就冷凍在架上,因為晚上聽起來好像拍鬼片,然後從此就認為巴哈的管風琴賦格就長那副德性。但是現在就會懂得,你一直以為的理所當然--甚至有理由的理所當然,或許都只是當時當下的特定感受,換個時空情境,事情便有所不同。
這算是看現場、聽現場最大的收穫。
以後甚麼事情都記得要多給點耐心;給對方機會,也給自己機會。
拍音樂廳順便把自己拍進去,如何?
我比以前好很多了啦....
但是狗可能還是改不了吃屎
至於菠菜
每次想到要拍已經吃掉了
現在菠菜在我肚子裡
或者在下水道裡
幹嘛那麼想我?